三国时期的街亭

2011-10-10 来源:飞天论坛 浏览量:


                  国学名家李振翼

三国时期的街亭,地处天水境内东南,渭水支流的东柯谷上游南北两支流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即为名镇。《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使马谡督军在前于张郃战于街亭”即此。清乾隆《甘肃通志》载“街亭在州东南七十里,即马谡为张郃而围处,今名街子口。”乾隆《直隶秦州新志》亦称“街亭,即街子镇”蜀汉马谡战败处。《辞源》:“四通的道路”《说文》:“街,四通道也。”自唐代杜佑以来,多有異说,莫衷一是。

我们目前抛开各家历史公案,首先从诸葛亮于蜀汉建新六年从汉中出发长驱直入陇上武都,阴平,行至礼县东四十里的祁山,安下营寨,力排众议,委派马谡为先锋,在西县境东直取街亭,皆因马谡不听调令,一意孤行,弃城踞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绝其汲道”)遭到曹魏张郃断水围山,拒不接受王平的劝说,遭到敌军断水围山以至大败。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作为诸葛亮親统之前锋,必与元帅相距不会太远。我们考查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前后的通讯联系全凭马步探子相联系来传达命令和互通消息,里程必在一两日里程之内,否则便时过境迁,对指挥战斗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试图在以诸葛亮扎下大营的祁山为中心,划上一个两百里的里程,再去在西县与上邽之间东北方向地方去寻找马谡屯兵的地方的乡镇所在点,天水街子正在期间,完全符合以上地理地形和历史可描述的条件的地方,因为今天的街子正处在上邽东南,原西县境之最东部交通枢纽交叉点上,它北接上邽,东南邻汉中,东连关中,北通广魏(即:临渭)的四通之道。当时与诸葛亮所派疑兵箕谷的赵云,邓芝可以形成犄角之势。在战略上相与配合。它有能免去曹魏方面在天水、上邽重兵严防的压力。这里如果取得初捷,可是西秦岭南麓东起街亭西至西县所在地的漾水(即:西汉水)上游盐关直至祁山一带连成一片,以期达到巩固战略要地以及陇上的军粮之需。街亭前锋至祁山大营,可从祁山堡一带中经西县直接到达嶓冢山,其里程仅七十里,再有嶓冢山下出华羊峪直抵永川河谷的甘泉沟再爬其东山坡即为街亭城区所在的南山(嶓冢至街子仅76里路程。祁山至街子全程约为200里,仅需两日路程。)若取道上邽秦安直至陇城则需四日以上的路程,尚且还得通过曹魏统治区中心城市天水、上邽、广魏郡的临渭略阳清水等地层层的封锁线。倘若要从马谡的前锋与诸葛亮军师互通消息,光单程就需四日以上的时间,在上古冷兵器时代,它就犯了孤军深入,指挥失灵的错误、

我们根据《三国志》分析得知诸葛亮初到陇上,此时正在忙于在西县境内筹粮而未能随大军先锋紧随其后,采取军事行动。

故马谡所在的街亭(即街子)驻军驻扎的地方,《甘肃通志》(乾隆版)卷七所说的是“改龙山在州东七十里……下有改龙镇,俗称街子口。”据我们实地调查,今改龙山是在明清时期街子的东山之上,其上至今山顶尚存有20亩的小堡子,名叫平安堡,其山腰有崇福寺,纪信祠天寿寺均建于山坡之上,绝非三国时期的南山。故民间将其堡俗称为“东堡子”据分析此小山顶仅20亩地的山顶,岂能容纳数万大军驻扎与活动呢?更不要说与曹魏五万人打仗了。据我们实地调查分析“南山”应为乡镇府原所依南山,在其南山之上百年来曾常出土过古代兵器、遗物、墓葬连片,,乡镇府东南更有南宋时代旧遗地的废墟和文物存在。被传为原县衙的所在地,直至上世纪70年代,在其院内存在有九人合抱高数十米的白皮松存在。当年的东柯河南边的支流是在南山根下流过的,今已北迁至明代街子南城郊了,故改龙山(即东堡子)在其方位上与占地上与占地面积上均与历史不符。被后代认定为观龙山(即改龙山)的记载,则是后代人不查实情的推测而已。《三国志·张郃传》载“诸葛亮出祁山,加位郃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波道,击,大破之。”可以得到实证。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