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右:秦人发祥之地(图文)

2014-03-20 来源:甘肃日报 浏览量:

  关于秦人最早至西汉水上游的时间,我省历史学家祝中熹先生认为应在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说帝尧曾经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到东、南、西、北极远之地的观测点(所谓“四极”)测定节气,“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意思是说,命和仲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迎送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

  秦王朝因为只存在短短十五六年,故关于秦人发展的文献没有留下来。但有很多融入周文化和六国文化之中,至今尚可找出一些。如《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东汉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各书也都这样说。关于其地望,各辞书或曰“汉代西县”,或曰“今天水西南”。按中国商周以来的地理观念,陇南并非最西之地。为什么说崦嵫山是“日入之山”呢?实际上这是早期秦人的观念。因秦人受命测日,居汉水边上,故以其西面之山为“日入之山”,观察日落,记一年中不同季节日之长短。秦文献融入周文献中以后,便成为中华民族早期地理观念与神话传说的一部分。

  与此相关,东南西北的“西”字,《说文解字》中篆文作“”,解释是“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这个解释并不是很确切。实际上因为秦人是少昊氏后裔,以鸟为图腾,字表示鸟所在之处,即秦人受命测日所到之地,也即秦人所居之地,故上面画一鸟。秦人发祥之地秦朝时即名为“西县”,汉因之。三国时诸葛亮用“空城计”的“西城”也是由“西县”而来,只是稍向东南移至长道峡口。南宋改“西县”为“西和县”(治今长道),因旧属西县,而当时作为宋金交战之地,后与金人和解,故加“和”字。

  其他如“洧盘”等神话中地名均当于这一带求之,因篇幅所限本文不能一一详论。但秦人在商代以前已迁至昧谷(今冒谷、冒水)以南的西汉水上游之地,是没有问题的。

  羲和部族是少昊与颛顼的后代,是崇奉鸟、以鸟为图腾的部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鲁叔孙问郯国之君郯子(其国在今山东郯县城西南)少昊氏为什么以鸟名官?郯子回答:“我祖少(即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郯国也是嬴姓,与秦人同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建立了赵国的赵氏也是嬴姓(先秦之时姓大而氏小,氏在不断分化,姓不变。汉代以后姓氏不分,统称为姓)。《史记·秦本纪》《赵世家》等说到秦、赵祖先或言“鸟身人言”,或言“鸟面人”,或言“人首鸟身”,都反映了这个事实。汉末的《三辅黄图》一书中说商代末年秦人的祖先飞廉为“神禽”,那就是说,祭祀的神像带有飞禽的特征。又史载秦庄公之父秦仲“知百鸟之音”(《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史记》佚文),当是反映了秦仲懂得同祖不少部族的方言。这些也说明了至西周末、春秋初在秦人的习俗及其与祖先崇拜有关传说中仍然体现着鸟图腾这一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出土金器、铜器中有不少鸟形饰片或图案。据说其流入海外的一部分文物曾在法国巴黎展出,其中有八件鸱枭形金片。

  还有,在西和县长道镇有一座凤凰山,历来为包括永平、永兴在内的西和、礼县周围四十八庄举行庙会祈求平安与丰收之山。另外西和县城以西之山,也叫凤山,清乾隆时所编《西和县志》等较早的文献中称作“凤凰山”。这些都反映出历史文化的信息。

  秦公陵园的发现与织女原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礼县大堡子山有大量礼器等珍贵文物出土。其中两座大墓的西南侧都有乐器祭祀坑,其中一座出土石编磬两组共十件,青铜器编钟八件,编三件,旁置铜虎三只。中最大的通高65.2厘米,通宽49.3厘米,上有龙纹雕饰,并有铭文“秦子乍宝和钟”等二十八字。钟也有铭文,有“秦子”的字眼。“秦子”是秦国国君继位当年之称,第二年开始称“公”,这同古代国君继位当年仍用先君年号,次年才称元年的情形一致。另一大墓被盗,其陪葬器物应与此相当。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这两个大墓分别为西周末年春秋初年的秦襄公及其子秦文公之墓。大堡子山出土的精美的铜器还有鼎、簋、壶、盘和各种车马器,车马器之上也或为虎头,或作兽首,或饰以凤鸟纹,或饰以蟠螭纹、卷云纹、重鳞纹等。有几个鼎上有“秦公作铸用鼎”之类的铭文。此外所出土玉琮、玉玦、玉磬、漆匣等,同样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墓主人的不平凡地位。学者们一致认为这里是秦公陵园。

  大堡子山位于礼县东北部,在永兴乡和永平乡交界地的西汉水北面,当西和县长道镇北。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发现不久,在西汉水南面,永兴和长道以西的礼县圆顶山又发现了一批秦国贵族的墓葬群,出土列鼎、带盖鼎、簋、方壶、圆壶、盉、、、盘、戈、剑等青铜礼器与个别铁制武器,还有璧、玦、圭、璜、环、斧等玉器及玉珠和各种玉质饰片。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和圆顶山秦贵族陵园的发现是近几十年来先秦史研究与考古领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为证实秦人最早的发祥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使一些历史疑团烟消云散;也为更具体地认识秦文化特征之来源,对《诗经·秦风》等文献所反映秦早期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具体而确切的解读创造了条件。

  我由此联想到西和、礼县一带隆重的乞巧风俗。《史记·秦本纪》开头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嬴姓第一位男性祖先。女修以“织”而闻名于后世,是秦人的始祖。我认为她就是织女的原型。

  银河在汉代以前不叫银河而叫“汉”。秦人早期生活于汉水的上游。西汉水、东汉水本是一条水,后因地震的原因中断,上游部分流到略阳折而南流,入嘉陵江,流入长江,而作为主要支流的沔水仍东流至湖北入长江,从此才分别叫做“西汉水”“东汉水”。古代称“天河”为“汉”或作“云汉”“银汉”,就是秦人以自己所居之地的汉水来命名天上这个在夜晚看来银色的云带,然后将天汉西侧那颗最亮的星命名为“织女星”,来纪念自己以“织”而名传后世的始祖女修。秦政体与秦人法制观念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