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这幅历史的画卷(图文)

2012-02-04 来源: 浏览量:

最近,王钰主编的《神农山与神农文化》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伏羲文化研究在“羲皇故里”出现的又一让人惊喜的消息,也是“龙”文化历史研究进程中所激起的又一朵“浪花”,使人的目光更加关注起了在古秦州大地寻根问祖的探源工程。

  我国华夏民族的发祥之地——天水,曾是最早远古人类“根”的活动区域。伏羲文化之于炎黄文化,血脉相连,检索炎黄文化的历史价值如影随形。

  神农与伏羲、轩辕并称“三皇”。研究神农文化,离不开伏羲、轩辕文化,三者又如同“兄弟”,有“手足”之情。人们关注炎黄文化,实际上是关注研究伏羲文化的延伸和品味的提升,或者说是对伏羲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内容的充实。正如大地湾文化的问世,是对伏羲文化相印证的基础上,才拓宽了研究领域,因而也使伏羲文化的延伸得到了力度。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就是要加深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的“龙根”内涵和目的。

  神农文化研究历来有不同观点,由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之久,至今尚争论激烈,而且争论可能还持一段时间,但不管结论如何,《神农山与神农文化》的主编王钰先生将天水学者的不同观点予以收录,供读者品评,展示神农文化在天水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挖掘并认知其思想内涵,并发扬光大着三皇文化历史价值。当然,历史惊人地相似重复,伏羲文化与神农文化的有关历史方面的传承,是个内涵丰富、意蕴深沉的话题,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学术意义。尤其神农文化已成为较为广泛的研究对象和关注内容,诚然丰富了伏羲文化的研究的基本功能,促进了三皇文化共同研究的发展。

  神农,古文献记载:三皇文化的发祥居于我国西方,源于渭水流域。《左传·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为姜姓之祖也。”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母曰妊姒……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记》等,皆说炎帝“长于姜水”、“育于姜水”。那么,姜水在何地?目前,学者说法不一。但归纳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姜水是指宝鸡渭水之南的清姜河;另一种认为古姜水为渭水之中上游的天水境内。姜姓是西戎的羌族,自西游牧先入中部,这与伏羲发祥成纪,自西向东迁徙发展一样。张恺之先生说:“少典族原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蟜氏通婚姻,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取姜姓……炎黄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称为华夏族,华夏的子孙称为炎黄子孙。”“黄河上游”,天水渭水流域正是地处于黄河上游。炎帝神农的“姜”,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姜,西域牧羊人也,从羊,羊亦声”。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之意。“姜”与“羌”表示其所从事牧业生产为主,或者以牧羊为生。“羊”与“养”则是以“羊”为主要食物来养活人,“羲”则是以武器之戈宰羊款待客人,有义气之谓。可见羊在古羌人生活中之重要,羊在人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便产生了对羊的崇拜。但古籍中说:“炎帝牛首人身”。这大概是因为由游牧进入农耕后,牛逐渐代替羊,成为生产之重要来源,逐渐变为对牛的崇拜,牛、羊均成为炎帝族的图腾崇拜标记。由此说,炎帝的姜姓,是以羊为图腾而来的。如果再追根溯源,牛、羊的崇拜始于伏羲“龙”的崇拜。“龙”是各种动物的复合体,先以大蛇为图腾,兼并了其它部落的图腾崇拜,牛、羊的牧业生产,始于伏羲氏的让人捕猎驯化动物而来,伏羲氏的以“教佃渔”正是为神农氏的牧业生产打下了一个基础。

  伏羲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演变时期,到了神农轩辕时期,生产力已有了发展进步。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发明“来耜”,发展“农耕”;烧陶制器等,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农业神”、“医药神”和“太阳神”,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挖掘、整理研究神农文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全国研究炎黄文化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天水研究神农文化还是首次。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