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红楼梦研究事件:两种批评语式的冲突与对垒

2012-04-18 来源: 浏览量:

 

关于“色空”说。在《红楼梦简论》中,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基本观念”是“色”“空”,并以色为反,以空为正。非常明显,俞平伯此说承袭了前人。如清护花主人王希廉就曾于《红楼梦》第十二回评曰:“背面是骷髅,正面是凤姐,美人即骷髅,骷髅即美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批判者认为,俞平伯的此一观念,给贾宝玉加上了一顶“表现消极遁入空门的现实逃避者的帽子”,“生硬要”从贾宝玉身上“抽取他战斗的一面,抹去他本质上的光辉”。

  由如上所引论争双方的文学批评话语来看,与其说是观点在打架,还不如说是亮明各自观点的话语方式即批评语式在打架。俞平伯是一位国学功底非常深厚的老派文人兼学人,其所秉持的文论传统,是古典诗文评传统,即由毛宗岗、张竹坡、金圣叹、脂砚斋等人代表和示范的文论传统。在古代,文学批评还没有从文学创作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批评受众和创作受众的一体化,批评话语的文言化,毛笔书写的不方便和出版业的不发达,导致了批评文体的片断化、极简化特征。这些评论文字大体分、点评、旁注和眉批,夹杂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或天头地尾。其特点是以片断评语,疏疑解难,又以织补手法,签注古籍,大学小学,比翼双飞,点到为止,不作分析,仅涉要害,不及其余。作为批判运动导火索的《红楼梦研究》和《红楼梦简论》中的大部分文字本写成了解放前,作为《红楼梦研究》前本的《红楼梦辨》甚至出版于新文化运动展开未久的1923年,正是因了对于古典文化的挚爱和对古典诗文评传统的坚持,俞平伯在建国后一直不愿放弃半文半白的文论语体,当然,也只有半文半白才是和古典诗文评传统相协谐的。

  那么,俞平伯的论辩对手们,他们采用的是何种批评语式呢?我们看到,他们的批评从语体方式来说,无一不是彻头彻尾的白话文。而他们批评方法的根基,应是“五四”以来以鲁迅、茅盾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值得指出的是,由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定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巨大影响,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持者自居的文艺批评家们,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轨道,发展成了庸俗社会学的白话批评。两种批评严峻对立,导致了红楼梦研究事件的扩大和升级。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