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茏,我所知道的诗人风骨和他的书香家世(图文)

2022-04-24 来源:刘亚丽 浏览量:

氤氲书香家国情怀 红色家风薪火相传

——李茏,我所知道的诗人风骨和他的书香家世

刘亚丽
 

  当初春的寒意渐渐远去,人间最美四月天!你轻轻的翻开日历的一角,在此刻,你翘首企盼的一切,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陌上花开蝴蝶飞,草长莺飞燕归来。春日的气息渐浓,四月就悄无声息的来到我们面前,日光渐渐明媚,万物随日月而动,灿烂中带着无限生机,让人心悦神怡。时光的荒芜与繁盛之间,依稀看到生命的成长与倔强,一切美好都以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姿态存在。风里混着青草味儿,带来季节泥土特有的气息,夹杂着各类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天地清朗中,望着窗外杨柳依依,落英缤纷的繁华盛景,品饮一撮香茗,一泓开水,袅袅婷婷的烟雾伴着茶香,从杯中溢出,又漫开来。心情也会随之怡怡不已。

  这时一个儒雅俊朗,文质彬彬,戴着眼镜,一袭素色亚麻布衣的中年才俊募然映现我的脑海。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在我们中间的文化大使——著名诗人、书法家、广告策划师、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古琴学会会员李茏老师。他天资聪慧,勤奋耕耘,谦逊内敛。正式出版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词典》(第一作者,中国社会出版社),与友人合著年度畅销书《帝国噩梦:美国“911”恐事件纪实》(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行的著作有《天水市家庭教育读本》,结集《玫瑰与蝴蝶》《美丽的星空》等诗文集。
 

  燕京书香一脉 赓续红色家风

  同李茏老师的相识,那还是缘于四年前“谭嗣同与天水”的一次社团纪念活动,记得他当时为这次活动做召集人和主持。文化活动策划、主持不同于单一的歌舞演出,没有通才博识的专业水准往往难以胜任。他举重若轻、洒脱大气、富有大家风范的主持风格,足以见得他本身就有的坦荡胸怀和磊落的行事风格。我认真欣赏着,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敬仰之情。在后来其他场合的文学笔会和社团活动中,与李老师多有交集,慢慢地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李茏老师的老家在武山县马力镇所辖的一个叫李家嘴的小山村。他的家族在当地赫赫有名,其祖父李江辉在《天水通史》有传。李瑔是他的本名,字江辉,以字行。1921年入学南开中学,是南开甘肃籍学生第一人。他的学长校友周恩来从事革命离校后,由师生推举,由他经管周恩来创办的文学研究会,主笔出版不定期的文学半月刊(即南开校刊前身),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

  1925年秋季,进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他与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籍贯甘肃省榆中县金家崖的金次山(金栗之)非常要好,他们是好朋友。有一阵子,他常去金栗之的寓所为他补习英语,金也给李江辉介绍新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小册子,这是李江辉接触共产主义学说的开始。金次山(金栗之)受到李大钊直接培养,是甘肃籍中较早在北京参加革命斗争实践,进而成为李大钊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的陇籍党员。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到长辛店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10月担任了中共北京市委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928年4月13日,金自山在北京市北小街板桥桥头不幸被敌人逮捕,张作霖的“京师警察厅”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李江辉参与了在京甘肃同乡会对其营救活动。5月13日,金自山被敌人杀害在北京地安门外的草坪上,时年仅28岁。他是甘肃省第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战友的牺牲让李江辉悲愤不已,泪花凝聚成怀念故人的诗行:

勿谓秦西无健儿,挥毫洒泪三陇知。

文穷少写“相煎”句,酒薄难酌永诀时。

落花无意飞荒塚,流水有情竖红旗。

哪管风云多变幻,只诵松声谡谡诗。

红旗灿烂飏长空,忧患余生念论文。

赤手亦能擒纸虎,长缨到底缚苍龙。

绞架狼藉留纸报,病雁徘徊忆故踪。

景升父子皆豚犬,助桀当时昧罪功。

  (摘自《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旅京学生金丽之遇害始末立传 创建纪念馆倡议书》.1987年李江辉手稿)

  “我常常为他补习英语,得读单张印行的《向导》刊物(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我目睹或耳闻;杀的地方,杀的人数;男头、女尸,连次数和人数统统记不清楚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旅京学生金丽之遇害始末立传 创建纪念馆倡议书》李江辉.1987年手稿)家境贫寒的李江辉以文谋生,在北京《晨报》《大公报》大量发表作品(详见《天水通史》)。1930年,李江辉先生27岁那一年,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由他迻译署名李瑔的罗曼·罗兰的戏剧《孟德斯邦夫人》单行本,文本至今无出其右。

  1925年秋毕业后,李江辉一直与当局拒绝合作,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他被同时代的人评价为“才据清秀,禀赋高悟”,在民国时的兰州有“四大才子”之称。1945年为逃避县政府组阁,躲避地方权力之争,由周恩来的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举荐,他得以在民国甘肃省教育厅任中学视导,1948年辞职回乡,满怀欣喜地迎接新中国成立。他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到了革命阵营。此后由于形势所迫,断断续续但一直没有离开教育,有生之年的大多数时间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在武山一中校史中有重要篇幅和分量,是名副其实的平民教育家。

  (图注:1946年4月8日,任甘肃省教育厅视导的李江辉先生与燕京校友焦菊隐于西北师范大学任教时,他们在兰州合影留念。)

  1981年,李江辉老师因为县里英语教师奇缺,以78岁的高龄还在为培训英语师资上课。作家、高级讲师汪泓波先生写到:“他才是我们文化落后的故乡的一颗文化明星。他的情趣、毅力、成绩都是超常的。但为群小所不容,频遭打击诬陷,亦像青松般挺立”。

  (图注: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空军二等功臣李茂恩。)

  李茏的三位父辈虽然都出生在旧社会,但他们无论是从事职业革命,或人民空军,或新中国教育事业,均得了较高的荣誉。他的二叔李茂恩,在抗美援朝胜利(1953年7月)之前参加空军。1952年12月18日,在服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预总三大队,受到西北军区司令部第一野战军通令嘉奖,获得“二等功臣”荣誉称号(在1960年代早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立功条例(草案)》(总政编撰)中“二等功授予标准”规定:“使用輕武器或者爆炸器材,击毁敌人坦克一辆以上者;……在学习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技术,履行职责、钻研业务,艰苦奋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秉公执法,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尊干爱兵、团结互助等方面,成绩突出……功绩显著,有重要贡献的,可以记二等功。”在颁发给他们家的英雄《报功书》明确写着“在文化学习中勤学苦练,虚心钻研,创造优异成绩”的字样,无疑说明在战事不已的特殊时期,他是一位“军中学霸”。他的三叔李茂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家乡的小学校以第三名成绩考入县一中初中部。在革命文艺演出时,不用化妆就可以登台演出《白毛女》喜儿的角色。中学未毕业就被本校延请聘任中学语文教师。几十年如一日,获“全国优秀教师”“省园丁”称号,有多部著作问世,德学双高,桃李遍天下。

  (全国优秀教师李茂同)
 

老照片背后的红色故事:一份传家宝,一脉家国情

  照片剪影:1949年6月初的一天,兰大附中的高中部的一部分同学,他们三三两两在黄河边碰头,乘坐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到当时还是农田和柳树丛林的雁滩登岸。在确信没有“尾巴”跟随的情况下,这一群人好似师生郊游聚会,他们一起坐在田埂上开会。领头的约有三十岁年龄,穿着军服的是程万里老师。然后,他们练习《太行山上》等革命歌曲,练习扭陕北秧歌,准备迎接兰州的解放。照片右边第三个人就是李茂京同志。

  (图注:图片中兰大附中地下党支部的活动,是在学习解放区的扭秧歌。时间虽然经过七十多年,我们依然从照片中感受中学生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新中国成立的热情憧憬,感受到矢志不移,追求进步,不怕牺牲的青春气息,也是兰州解放前夜知识界思想状况的真实的写照。)

  程万里用很自然的方式宣布了“春雷社”改为“春雨社”,将兰大附中的墙报《春雷》改名为《春雨》,变成油印刊物。《春雨》红色油墨镌刻着闪烁着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的文字,充分表现了《春雨》的战斗风格,也是这个团体革命思想的真实写照。

  山东大汉程万里老师的儒雅的身影定格在他的战友的心中。在今天的兰州大学毓秀湖畔,苍松傲立、翠柳成荫,有一座烈士纪念碑掩映其中,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前七位为共和国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兰州大学英烈。他们分别是:陈仙洲、程万里、魏郁、焦洁如、陈敬宇、李承安、杨怀仁。程万里、杨怀仁他们是李茂京兰大附中求学时期走上革命道路受到重大影响的老师。

  时间追溯到更早的时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1946年的一个夏天,十五岁的学生童子军李茂京,以高分从武山考入省立兰州中学,十七岁考入兰大附中。在当时的兰大附中校园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期墙报,这个墙报的名字叫《春雷》。是由当时兰大附中的部分进步青年创办编辑的。才华横溢且精力充沛的高中生李茂京是编辑部核心成员之一。

  1946年7月24日,罗扬实受中共甘肃工委委派,到兰州榆中一带开展工作,恢复党的组织。罗扬实直接领导的党员有46人(其中有新党员26人),间接领导的近20人。1948年4月,甘肃工委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皋榆工作委员会(简称皋榆工委,即兰州市委),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大力开展城市工作、统战工作、学生工作和工运工作。

  党领导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同样遍及甘肃,在兰大附中,班级里一些进步同学都在悄悄地传看革命进步书籍。1948年寒假,李茂京和同学听说学校来了一位新的军训教官。教官程万里来到学校后,都会必看学生每期办的墙报。后来他找到了李茂京和他的同学,询问他们平常阅读哪些书,对哪些作家的书最感兴趣?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今后要与人民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文艺)倘若还有人以为自我陶醉和用供少数人的清赏,那就是自甘堕落,必为人民所唾弃。”相通的思想,爱好文学的机缘,使他和李茂京等同学之间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战斗的良师益友。

  李茂京和他的同学一起在半夜,偷偷收听新华社广播,其中关于‘欢迎青年学生到解放区学习和工作’的号召,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不久后他和同学下定决心,悄悄出发,赶赴解放区。

  在风雨如磐的黎明前的黑夜,热血青年李茂京和他的战友决心战斗到底,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漫长的征途。旅费是李茂京经手父亲李江辉准备出版《还乡短简》书稿的出版费用。编辑部的年轻人要从兰州经过平凉、关山,再到西安、延安,一路多是国民党“戡乱时期”的关卡,步步惊心。此时的国民党黑暗统治在作最后关头的负隅顽抗,在这时的敌人也变得异常凶残。这几位奔赴革命前程的有为青年英勇顽强,胆大心细,努力不露出破绽。就在决心跟党走的那一刻起,这几位年轻人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1949年5月5日,他们已经顺利经过了平凉。由于到了陕西后,一野“西府战役”的暂时失利,与他们接头的交通站遭到破坏,交通员已经牺牲,去延安的计划难以完成,像无头苍蝇乱撞的年轻人随时有被特务逮捕杀害的危险。在这个危机关头,出现了一个神秘人物,他告诉这帮中学生,在兰州照样可以干革命。他们和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这一次令人记忆深刻的经历,在人生的晚年依然记忆犹新,经常想起时会成为这位建国前的老干部给儿女们进行红色家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兰州的地下党一直对这批学生中非常关注,一直在暗中保护着他们。当时,大家同学都不知道罗扬实的名字,只知道延安派来了一名地下党领导人姓杨,住在乡下,大家称他为“老杨”。在西安,青年学生一心向党、誓死参加革命的坚定意志,通过了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期的生死考验。这时党组织给《春雷》编辑部的年轻人下达了“在兰州继续革命,迎接解放”的明确指示。

  (1949年5月13日,十七岁的李茂京同志在兰大附中高中部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

  经过九死一生的考验,1949年5月13日,通过罗杨式书记做入党介绍人,李茂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兰大附中党支部任宣传支委。5月24日,程万里、徐肇辛等同志被陈仙洲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兰大附中地下党组织已经基本形成,1949年5月,接受兰州市委学委领导,兰大附中建立起了兰州市第一个中学地下党支部,支部党员很多是“春雷社”的社员,在秘密状态中开展殊死的革命工作。另外,兰大地下党有三个学生支部,程万里其中担任工作。由于恪守白区工作的严密纪律,彼此对组织关系方面的问题都守口如瓶,只是程万里与兰大附中支部的同志心照不宣地在一起奋力战斗。李茂京和他支部的党员在郭晓东家秘密油印传阅和学习党的文件。先后刻印了《论联合政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在学生中传阅。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攻占南京,国民党统治灭亡。1949年5月,马步芳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行政长官,就职于兰州,此时的马步芳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他做“西北王”的梦想将要实现。在大军压境的背景下,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加大了白色恐怖,实行《戒严法》,不遗余力地破坏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镇压革命运动,抵抗人民解放军。

  6月,马步芳在兰州城内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走脱”。国民党特务组织在兰州进行清查户口,大肆逮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2000多人。1949年6月,兰州警备区司令赵珑派他的小舅子徐懋学伪装进步混入党的内部进行卧底、再加叛徒的出卖,大批共产党人被捕入狱。中共皋榆工委所属西区工委、兰州市学委及其领导下的部分党组织和兰州大学教师支部,相继遭到破坏。

  7月21日晚10时左右,程万里来到徐肇辛的宿舍,说《春雨》的蜡纸已基本刻好,第二天就可以付印了。在当晚,由特务的指认,程万里不幸被捕。

  军统特务头目刘鸿烈亲自对他进行审讯,程万里虽受尽了凶残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不泄露组织秘密,不出卖战友,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程万里面对敌人的淫威,大义凛然的说:“我的人格比你们的高!”程万里在第一次受刑后,两腿就已经在敌人的酷刑中被打断了。在狱中的他书写‘横眉冷对刽子手,俯首甘为大众牛’以此激励自己。仍不忘鼓励狱友:“你们不论是否是共产党员,都要挺住,不能当软骨头,到了这里,别想活着出去。”“我们不能招出任何人,我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从容逃跑。”(摘自《春雨》﹒编后记》)敌人反复的严刑拷打,他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了。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只能趴在地上。凶残的敌人仍然不放过他,还妄想从他嘴里知道李茂京和其他地下党员的秘密,将滚油浇在的他的肋骨上,“在英勇就义的前一分钟,他仍然没有忘记《春雨》”,他仍坚持爬到墙边,用鲜血写下浩气长存的绝命诗:不为衣食不为官,人民生活怎忍看。被捕甘愿饮刃死,免负读书二十年。他发挥了布尔塞(什)维克的最高品质。”(摘自《春雨》﹒编后记》)8月9日夜,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国民党特务用绳子勒、用刺刀刺,英雄英勇就义,年仅32岁。惨无人道的敌人为毁尸灭迹,一副棺材也没有,当晚就将烈士的尸体装麻袋抛进了黄河。与他一起遇难的还有兰大附中化学教员,时年29岁的杨怀仁。“为《春雨》写《略论诗的几个问题》的禾原先生(公路局满鸿遇)也惨遭匪特杀害”,与《春雨》有关的几位同志均惨遭马匪杀害,李茂京和他的战友在至暗时刻瞥见希望,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会被吓倒,不会被杀绝的!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从烈士的血泊中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与马匪帮做艰苦卓绝的斗争,又继续战斗了……这张照片正是记录了这段历史。

  8月9日,程万里等烈士在敌人的屠刀下壮烈牺牲,而此时离兰州解放仅剩十七天。在即将见到黎明却英勇殉难的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为后辈开拓了幸福的道路。在黎明的前夜、在人民胜利的前夜,革命先烈血洒兰州大地,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了。兰州攻城一战,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前赴后继,在冲锋的战火硝烟中,伤亡人数在12000人以上,其中阵亡人数在2500到3100左右。陇原大地上飘扬着胜利的红旗,鲜红的旗帜上浸染有烈士的鲜血,后人永远忘不了他们响亮的名字。今天,革命烈士毕生追求、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九泉之下他们也能安息了!在此,我们谨向革命烈士及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

  1997年8月26日,是兰州解放48周年纪念日,66岁的李茂京和一群古稀之年老人,他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兰大校园,静静地站在兰州大学“七烈士”纪念碑前默哀、献花,缅怀他们的导师、朋友、战友程万里和众位革命先烈。纪念碑前的老人们,都是当年兰大附中“春雨社”的成员们。也就在这一次,李茏家里珍藏的这张照片捐献到了兰州大学党史陈列室。图片中的兰大附中地下党支部活动,是在学习解放区的扭秧歌。虽然经过70年,我们依然从照片中感受中学生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新中国的热情憧憬,感受到矢志不移追求进步,不怕牺牲的青春气息,也是兰州解放前夜的真实的写照。

  李茂京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解放初我党第一批基层优秀的理论工作者。(图片为1959年8月天水讲师分团全体同志的合影,3排右3人为李茂京同志)

  1949年8月,李茂京以李向的名字从地下转入公开,百废待新中参与了新政府的工作,任武山县委组织干事。1949年11月任宣传干事。宣传土地革命,鼓动抗美援朝。被组织上选派到西北局党校学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迅速成长成为一名理论干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水专署讲师团第一批教员。在以后的革命工作生涯中,他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在错误路线干扰下,受到不公正待遇,仍坚贞无悔,不说假话,坚持革命信念,在历次运动中坚持原则和底线,保持了老干部的革命本色,其高尚的品格堪为后人楷模。

  在下放武中当中学教师时,当时武山县的学生称他为“大李老师”(称他父亲李江辉为“老李老师”,他弟弟李茂同为“小李老师”)。他们家族这种祖孙四代一家人都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情况成为他们家的门风,是当地的一段教育佳话。2011年7月,李茂京老逝世,享年八十岁。李茂京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党校工作的日日夜夜里为党的基层理论教学中乐学善教,与市里的绝大多数老同志有师生之谊。从市委讲师团创办初期至市委党校教学岗位离休,终身从事党的理论普及工作,是一位“德寿双高、教学皆杰”有所建树的教育工作者。
 

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独语
 

(和陈丹青老师交谈 闫鹏飞摄)

  良好的家风熏陶和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使得李茏老师从小养成了热爱学习和酷爱书法的良好习惯。日复一日的勤奋努力和精益求精,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浸淫和书法创作的坚韧不拔和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才情声名鹊起,在天水文化圈家喻户晓,他的急难好义和对文化公益活动的热衷使其成为闻名陇右的地方文化名人、文化大使,他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屡屡获奖。

  霍松龄教授(图中右3)对李茏先生的书法进行点评并收藏。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图中右2)、 市人大副主任安志宏(图中右4)。

  他于2017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书画高研班毕业。书法在2002年参加文化部“全国首届西部大开发书画摄影大赛” 中获优秀奖。他的书法由其祖父李江辉发笔,从唐人柳诚悬《神策军碑》入手,长辈给他从“颜欧柳赵”正书四家选用这种严谨峻拔的书体,可能寓意着“心正则笔正”的人生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治学和为人的道德取向。随着岁月的淬炼,李茏的书法面目以王羲之小草书体见长。他自己谦虚的说,对于书法自己总觉得还没有摸着“边”,因为书法是他在大半生的摸索中唯一感觉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含意:每天写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否定,每天都有提高,而一不坚持,就会明显退步。“于《十七帖》朝夕揣摩,不离案头,首取气息,于《平复帖》油油然心会神凝。”行家认为他的草书“得古意神韵,开笔法新境。”李茏的书法遒劲有力,常常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呈现一种酣畅淋漓的美;他爽利古秀灵动隽美,洒脱大气的书风饱含激情,有着传统文化包孕中的那种美丽正大的气象。他的书法用印有“墨华仙馆主人”、“兰雪轩”、“唯道集虚”、“大吉”、“方轩”、“方壶生”、“瓠斋”、“川马成龙”、“武城酒侯” 、“杏花春雨江南”等。李茏的书法曾得到海内明公段成桂、杨明臣、王镛、聂成文、王友谊、陈振镰、郑晓华、李松等大家点评,并得到广泛赞誉。国学大师霍松林先生生前收藏李茏作品,认为李茏的书法作品虬角峥嵘,规矩守成中有纵意之势,坚持不懈,必可名家。当代书画大家林浩湖先生,荣宝斋多次出版了他的书画作品集,最近又正式出版了他的画稿。他认为李茏的书法取法甚高,评价道:“甘肃的李茏以书法见长,临池数十载,取法孙过庭书谱,用笔醇厚、洒脱,常在使转中见妙趣。”诗人李茏的书法蕴藉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真是字如其人。

  (名模王姜乐展示李茏老师书法作品)
 

  “诗歌平易语言的边缘藏有犀利的锋刃”
 

  (图注:李茏和丽波老师在一起。)

  在诗词圈,或文人雅聚中,大家对他雅致隽永,格律谨严的律诗印象较深,但他的诗歌成就大家认为主要在现代诗方面。他爱看书,更爱写诗。小学三年级时,他模仿报纸上的顺口溜,写了一首《红小兵志气高》,恰巧是“五一”节学校要求各班级要有节目,班主任让全班同学唱两首歌、朗诵李茏写的那一首诗,作为班级的表演节目内容。结果到了读诗的环节,他大脑一片空白,愣是没有读出来。节目演砸了,受到班主任的批评,至今他对此记忆犹新。中学时候,他的祖父给他推荐了自己燕京大学同宿舍好友焦菊隐的诗歌《夜哭》,一下子给正在多愁善感时期的少年开启了一扇诗歌宝库的大门。他对诗歌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学校刚毕业时,日报发表了的他的自由诗《子午莲》,这已经是非常严谨的商籁体(十四行)了。他的诗文意境优美,文字曼妙多姿,灵动隽美,画面感很强。

  在2014年,他的现代诗歌《蝴蝶与玫瑰》中荣获由中华散文网、《诗潮》杂志社、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协办的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蒋子龙、雷达、梁晓声等大家都为他的诗歌题签。诗歌《野棉花》入选《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作家出版社)。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2021年获第三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一等奖。

图注:李茏和贾平凹在一起。

(图注:李茏和作家秦岭在一起。)

  李茏不但文学功底深厚,而且是一位爱好广泛和非常热爱生活的才子。他是传统文化弘扬者。为了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曾经编辑出版国学经典、经历无数不眠之夜、参与编著有《毛评二十四史》《孙子兵法》《帝王治国策》等大型书籍。并收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四书集注汇参》《文选》《后汉书》《杜诗详注》《唐诗三百首》《西游后记》《三国演义》《说唐》等中华善本古籍编目的木刻雕版古籍线装书善本、孤本以及民国书籍。他的集邮在圈子里以大而全、品相好著称,成系列的苏联邮票更显得硕果仅存。带头主讲传统文化公益讲座,连续两年主笔撰写天水市各界人士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祭文。他,是一位质朴的家庭教育专家,为天水市编辑印行的《天水市家庭教育读本》,至今仍然在使用。

(主持文化活动)
 

  寻一方清寂,读书烹茶

  他对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有涉猎和研究。他举办的“庆国庆迎中秋翠湖雅集”“天水书画研究院新年网上雅集诗赋”“国馥茗三月上巳日曲水流觞茶香雅韵文化雅集”等活动内容雅致,意境唯美,画面感超强,富有诗情画意和人文内涵。且构思巧妙,思路新颖,匠心独具,置身其中宛如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每次活动总令在场的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让人乐以忘忧,怡然自得。

  他善良豁达,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文采飞扬。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因此承头举办的全国古琴名家祭拜伏羲音乐演奏会;刘坪乡十里桃花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让人记忆犹新《东方散文》全国百名作家走进天水采风活动。他是公益书画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他发起的“天水书画研究院文化公益活动”数次走进慈善机构,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扶贫乡村。一次次的送书画惠民活动、“扶智访贫,情满乡村”,让人如沐春风。伏羲小学68年校庆之际天水书画研究院组织有68人之多以书画、古琴为内容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非常成功,成果得以结集出版。天水的山山水水和乡村阡陌印上了他和书画院同仁的足迹。

  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见识的卓尔不凡、以及对于生育他的这片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他常常舍弃自己的业余时间,奔走在天水的山川,田间地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灵动隽美的诗文笔墨书写和讴歌着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他所组织的一次次的文化公益活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岩中花树 廉直介立

  他把每一天的生活都过得富有仪式感,把每一天都过成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

(书房一角。)

  他爱买书,更爱读书,视书和他的书法艺术为生命。满屋书柜里不胜枚举的各类书籍和画柜中自己和友人所赠的墨宝琳琅满目。无论跟他聊天还是咨询有关文史方面的问题,咳唾珠玉中让人受益匪浅。我暗暗地不禁为他博学多识的眼界及涉猎广泛的学养而惊叹不已。他的书房不仅有书,而且还有四季的花香。“人因读书瘦,家因买书贫”,宛如图书馆的书房散发出的阵阵书香、墨香和花香使得陋室馨香四溢。

  (弘扬具有天水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天水文化人的历史使命。王彬/摄影)

  他把热爱家乡的满腔热忱和赤子之情奉献给了家乡人民。他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以五大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弘扬具有天水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天水文化人的历史使命”。是的,他不仅说到了,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文化使者的使命和担当。在宣传天水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绵薄之力”的贡献。

  (图注:承头举办的《东方散文》全国百名作家走进天水采风活动收稿八十余篇,有力的宣传了天水。)

  在岁月的阡陌里,他会挽一束明媚的暖阳,在时光的渡口,采撷一路花香。淡淡的馨香中,心素如简,适得安恬。守着清寂的时光,捻一指墨香,静听花开的声音。寻一方清秋,听曲声悠扬,读书烹茶,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和眼前的苟且过成浪漫诗意的生活。


 

  作者简介:

   刘亚丽,甘肃天水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大爱文学交流中心编委、《东方散文》签约作家。酷爱文学,喜欢音乐、摄影,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百余篇。结集出版《渭水浅吟》散文集。 其中《失去父亲的日子》荣获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二等奖;《财神文化 大气盘旋》荣获第二届“曲江楼观杯”全球华语散文大奖赛优秀奖;《曲江海洋馆里的那一抹惊艳》荣获首届“曲江海洋极地公园杯”全球华语散文大奖赛优秀奖。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