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街亭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分页符]
“街”,《说文》解释为“四通道也”。而“亭”,为古代设置于道旁,以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公共房舍。秦汉时每十里设一长亭,五里有短亭。显然,街亭由独特的地理位置于离之不远的秦亭同设于秦汉时期。街亭东通关陇,北环渭水,南连巴蜀,西接丝路,地处关陇、陇蜀古道要冲,又是史书记载,西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复置秦州,州治改设上邽,相当时期内上邽为州、郡、县三级建置的共同治地,成为陇右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街亭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古镇遗存的古代碑碣的记载屡见不鲜。现保存于街亭古镇崇福寺的乾隆乙丑年(公元1745年)《重修会馆立石碑》,《陕西客商重修会馆碑记》、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重修会馆韩城县碑记》以及仙人崖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钦赐韩府官地碑记》,都记载了作为物资集贸中心的街亭古镇“川陕会馆”的历史以及修葺 情况,记载了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客商云集、定居街亭,世代经营商贸的史实。充分证明地处关陇、陇蜀古道要冲的街亭重镇,古代驿店林立、客商云集、经贸繁荣的政治、军事、经济的战略地位。明朝弘治(公元1488年)碑刻有“望重街亭”四个大字。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碑载“街子镇者秦汉之襟喉也,东界关陇,南连巴蜀,北抵上邦,西通羌氐。虽属我州偏域,允推诸路要口…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也”。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公建仁明博、焦太老爷载止木税德政碑》载:“如我街亭,古幽地,上环水绕,见赏达人。”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碑载“成纪东有街亭,五岳相朝,东柯水围,士正民淳,亦天水之名郡也。”另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钦加运同衙署秦州直隶州正堂敬轩彭老公祖大人采买驿草定规碑文》记载,秦州西路街子镇“春秋二季共采一十五万石(驿草)足备一年之需。”
街亭自古为天水门户,秦汉、陇蜀咽喉,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得失街亭,安危关蜀。历史上从陇右进入关中,或从陇右进入西蜀,除众所周知的关陇大道、陈仓渭水道陈仓麦积崖道、古道峡陇蜀道外,还有一条街亭汉中道,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商旅通道。从街亭古碑记载看,此道古代商贸异常繁荣,为陇右通汉中的丝绸古道。而现代被历史遗忘才渐渐鲜为人知。但直到民国时期,街亭古镇依然设有众多驿站和骡马大店,上下汉中的商旅还源源不断。本地数十户马帮大户以上下汉中经营贩运商贸为业,著名者有古镇何家、北坪“李大邦”李家、陈家山“王三少爷”王家、麦积崖阮育林阮家等,骡马“帮口”每户均在二三十头以上,所雇“脚户”多为武艺高强的年轻伙计。一趟生意,利润丰盈,以至于“山歌”唱到:“三十条骡子下汉中,耳听花儿灾难中。各齐要各脚户哩,市长八尺扯布哩”。现七十多岁的尹自杰老师说,他们小时候还在古镇西街胡家店外大场上,撕扯过卧地歇息的骆驼身上的毛,亲眼见证过成群结队满载着盐铁、茶叶、布匹、丝绸等货物的马帮商旅盛况。明清时期“四道岭”土匪出没,经常打劫马帮,解放初期匪首任元子、育元子(甘泉镇曲家坪人)被人民政府在甘泉镇小河子坝就地正法。后来随着陇海铁路、310国道的相继开通,这条街亭通汉中的古道才渐渐衰落。
街亭扼守的古道,秦汉时期是重要的军事通道,曾多次发生过重大战事。先秦祖先进入关中,定都“汉渭之会”,东汉光武帝刘秀挥师“数道上陇”西征隗嚣,都利用过这些军事通道。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汉争雄,汉军走的是陈仓渭水道。马超占领陇右,走的是汉中街亭道。张郃袭马超、取街亭,两次走的均是陈仓渭水道。诸葛亮北伐守街亭,战略目的就是要控制和保持汉中至街亭粮道的通畅,进可以取关中,退可以守陇右。
文物的珍贵就在于能证明历史,它比任何“权威”专家更权威。上世纪八十年代,街亭曾出土过大规模三国墓群及珍贵文物。这里出土过章武(公元221年)铜镜,建安三年(公元189年)孥机,东汉将军级铜灶和青铜刀剑、五枚古币,屯军地下水网体系陶罐及铜釜。压在4-6米地下疑为上邦县址石条、柱石、铺地方砖、古井等遗址文物。特别是街亭多处关隘要口,曾出土大规模尸骨不全、集体潦草掩埋的汉墓葬群,葬品有五株古币及刀、剑、箭、簇等兵器,显然与街亭战事有关。古镇北川瓦窑坡汉代砖墓出土工艺精美绝伦的错金纹饰青铜礼器多件,轰动一时,有学者根据墓葬规格及出土文物推测认为是马谡墓。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但可惜文物学术价值流失。这些充分证明街亭三国文化的丰富性。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