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盯”上小学 羲皇故里办伏羲班躬身实践力行《弟子规》

2010-12-26 来源: 浏览量:
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00×565

吴鸿清教授到小学办伏羲班用自身的实践力行《弟子规》。

 

    他用一连串反差,唤起人们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沉重思考。

    稀疏的头发,过时的军用棉大衣和大头鞋。要不是鼻梁上那副深度近视镜,特别是镜片后那双明澈而睿智的眼睛,谁也不会将他和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等耀眼的头衔联系起来。吴鸿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玺印大典》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而他现在做的,是在一个农村小学办“伏羲班”。

    他在北京“盯”上大西北一个偏远的地方,在那个地方用极其执著的方法进行教育探索,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钱学森之问”和“童子功”

    “素质教育喊了好几年,越喊越响,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睡眠越来越少。没有休息,没有快乐,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学几年,没学到多少终生受益的东西,太冤了!一些重要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竟赶不上外国学生。”

    吴鸿清创办伏羲班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希望和现实的距离。

    “为什么方方面面对教育不满意,却无能为力……教师的人生价值在于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问题首先出在启蒙教育上。没有好的苗子,怎能培育出参天大树?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曾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启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继承,让它在现代社会重放光芒。‘钱学森之问’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问题。”

    他说着,透过窗户凝视空朦的远山,像回答我,更像自言自语。

    当许多人还在茫然时,吴鸿清默默上路了。他要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事实来打开一条教育突围的路子。吴鸿清说:“如果说这是一个目标的话,我最初的动机只是想通过努力来证明经典并不过时,传统启蒙教育方式并不过时,用‘童子功’的方式同样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2006年5月,吴鸿清带着三名志愿者从北京来到羲皇故里——甘肃省甘谷县,在土桥小学办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班——伏羲班。当地领导问:有什么要求?“只有一个:实验期间不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除此之外,不会给地方增加一分钱负担。”他说。

    7月,吴鸿清第二次来到甘谷,在土桥村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原担心招生有困难,没想到家长们当场报名,生怕知道的人多了报不上。8月中旬,吴鸿清第三次来到甘谷,安顿好住宿,就一头扎进土桥小学。斑驳的墙皮上到处是“屋漏痕”,裸露的房顶不时掉土,吴鸿清和老师们动手吊顶棚、修门窗、做书架、做写字用的案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买?”他说:“钱是朋友资助的,每一分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能省就要省。”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Copyright © 2000 - 2020 0938net.com

版权所有 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