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王莽改地名

2018-05-22 来源:来自网络 浏览量:

 

  那些被王莽改过的地名

  ⊙马伯庸

  

  图/王建峰

  王莽上台之后,除了推出一系列奇葩政策之外,他还对西汉的行政地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莽是个狂热的儒家复古主义者,一心恢复周制,所以改地名也有他的理由——“应经”。也就是说,我可不是心血来潮乱改的,都是按照经典书籍的指示来做的,有本可据。

  比如,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后来又补了一个司隶校尉部。到了王莽掌权那会儿,重新划定成十二州。他先把交趾改名为交州,为了应《尧典》里“宅,南交”的典故,然后又嫌凉州这名字不够古意,改为雍州,这是按照《禹贡》来的,那里头的九州没有凉州,只有雍州。

  这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改动,到了郡县两级,画风陡然就变了。

  有人做过统计,和西汉末年对比,新莽的郡从106个增加到116个,连改带增,一共改了91个郡名,只有25个保留了原名;县从1587个变成1585个,其中730个县改了名字,将近一半。

  也就是说,你一睁眼,全国一半地名全变了,这是何等狂暴的变化。

  比如位于中枢地带的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中的二辅,被分成了六尉:京尉、师尉、翊尉、扶尉、光尉、列尉。

  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个郡,全改名了,南阳叫“前队” , 河内叫“后队” ,颍川叫“左队”, 弘农叫“右队” ,河东叫“兆队”, 荥阳叫“祈队”,合称为豫州六队。其实这个“队”字是“隧”的省字,意思是顺遂之意,可这也太容易让人误会了。

  这还不算完。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有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其中有一个武威郡。王莽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说武威这名字也得改,就叫张掖吧。可是四郡中原本就有一个张掖郡啊,那可怎么办?那张掖也改呗,就叫设屏吧——设立屏藩,抵御外敌,挺好挺好。

  于是,一个新名,改了两个旧地。

  不过酒泉和敦煌也别高兴,这二郡分别改成了辅平和敦德。

  这倒霉事还不止河西遇着了,山东也没幸免。齐郡(今淄博、青州一带)也改名了,叫什么?济南呀。旁边济南郡脸登时就青了,它改叫济南,那我咋办啊?王莽大手一挥,你就叫乐安吧!

  于是,一个新名,又改了俩旧地。您瞧这份折腾。

  刚才提到豫州六郡改了六队,其实原来的地名也没浪费,直接向下传递。河东改给了安邑县,河内改给了怀县,颍川改给了阳翟,南阳改给了宛县,从郡名降级成县名。

  王莽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迷信,看见不吉利的字就不高兴。二是逆反心理特别重,跟正常人拧着来。

  好多地名,就是因为他看着不顺眼,就顺口给改了。比如,无锡,这名字很有来历,往上可以追溯到春秋。王莽一看这地名,觉得不好,无锡你说个应经啊?改,必须得有!然后无锡就悍然改名叫了“有锡”……

  再比如出烧鸡的符离。王莽特别喜欢“符”这个字,桃符嘛,听着就吉利。他把好多地名都改叫X符。比如沛郡改叫吾符,定陶改叫迎符,剧魁叫上符,利乡改章符。他拿起名单一看,嗯?符离?这个离字多不吉利啊,大笔一挥,成了符合。

  图/王建峰

  有了这么个经验,王莽玩得越发熟练了。

  上党有个谷远县,改成了谷近。太原有个于离县,改成了于合。陈留有个东昏县,改成了东明。东平国改成了有盐郡,因为国中有个“无盐”亭。山东有个亢父,王莽觉得这个亢字不孝顺,改成了顺父。

  而且王莽在这次反义词大练习中,尽显直男本色,特别不喜欢弯。富昌郡有个地方叫“曲周”,改成了“直周”;同郡的“曲梁”改为“直梁”;常山郡有个“曲逆”,改名叫“顺平”。还有“曲平”改“端平”,“曲阳”改“从阳”。

  圆的他都能给掰方。并州有个西河郡,被王莽改名叫归新郡。郡中有一个地方叫作圜阴,“圜”字有环绕转动之意,和圆一样。也不知道圆圈怎么就得罪王莽了,硬被改名叫作“方阴”。

  中国的地名,有一个命名规律。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地名里一旦有阴阳二字,那么它的地理方位就能猜个大差不差。

  不知道为什么,王莽对这些地名很敏感,能改的全改了。比如华阴县,改成了华坛;淮阴县,改成了嘉信。

  你要一直这么改也行,可王莽的改名神出鬼没,谁也搞不清楚。到了雒(洛)阳,他不改阳字了,把雒字一删,改叫宣阳;襄阳的阳字也保留下来,反而襄字没了,成了相阳。

  这还算是好的,王莽的逆反心理太重,有些地名落到他手里,可倒了大霉。

  比如范阳,被改成了“顺阴”。范改顺也就算了,为什么好端端的“阳”要变“阴”啊?王莽不解释,没人猜得出他的想法。于是辽阳改成了辽阴,泥阳改成了泥阴……

  与此同时,王莽还为抵御外敌殚精竭虑,特别是在精神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天水郡,他改名叫作填戎。“填”字同“镇”,意思是镇压戎狄。

  这么改名本来无可厚非,也非无先例可循,可架不住他老人家改得多了,边境一圈郡县改了个遍。

  蓟县改伐戎,北地郡改叫威戎,陇西郡改成厌戎郡——厌字也是压制之意。顺带一说,陇西郡下有一条狄道,改成了“操虏”。这个“操”是掌握、控制、把持、驾驭之意。

  戎被骂了个狗血淋头,狄也没逃过去。雁门郡,改叫填狄;北地郡,改叫厌狄;还有个小地方叫白狼,改名叫了仇狄。

  胡字亦未幸免。武要改成了厌胡,平邑改成了平胡。

  俗话说,东夷西狄南蛮北胡。现在北边西边的胡、狄、戎已经被骂得抬不起头来了,东边也不消停。

  位于齐地的琅邪郡,被王莽悍然改成了“填夷”。

  南边的,也别先乐。长沙国也改名了,叫“填蛮”。东南西北,谁也别笑话谁了。

  外邦国际友人也没幸免。王莽曾派严尤去攻打高句丽,回头一想,高字你也配?遂给人改名叫“下句丽”。老对手匈奴单于,也被改成降奴单于。

  据说有地方一年之内改了五次,连章都来不及刻,更别说日常使用了。官府行文发布告,不得不在地名后头加括号,说这是汉的啥啥啥地方,连王莽发诏书,都不得不加旁注“故汉XXXX”,否则没人看得懂。

  后来光武中兴,拨乱反正,一股脑把王莽的这些胡乱改名都恢复原状,这场混乱才算是消停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