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通过市级评审

2011-04-13 来源: 浏览量:

《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通过市级评审

 

11月29日,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甘谷县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8年前的今天,我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华夏第一县与甘谷县文化定位研究》在三和园宾馆通过由省社科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述实任主任委员的14位专家、学者、教授组成的省级评审鉴定,甘谷从此拥有了“华夏第一县”这一对外宣传的黄金品牌。今天,2010年11月29日,也是在三和园宾馆,我的又一个软科学研究课题《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通过由市名城办主任、高能工程师、名城保护专家李健君任主任的5位专家、学者、教授组成的市级评审鉴定。杨家将和甘谷的关系让许多人为之惊讶,真有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会议形成的《评审意见》全文为——

2010年11月29日,天水市科技局组织相关专家对甘谷县文化馆完成的市列《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软科学课题进行了会议评审,评审委员会通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疑评议、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

一、该课题选题准确,思路清晰,资料收集丰富,在挖掘甘谷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该课题从杨家将在甘谷的史实和民间传说、戏剧故事入手,梳理丰富了甘谷县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旅游开发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提出的开发杨家将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该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资料较翔实,论证方法正确,所达目的积极可行,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同意通过评审,其水平达到同类研究省内领先水平。

建议:对研究报告中开发利用杨家将文化思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对甘谷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多少年来一直缺少发掘,而今天总算拔开迷雾见太阳了。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甘谷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宣传,默默无闻而心安理得。这个研究搞得很辛苦,原因是资料太少,交通问题太难解决。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杨秀峰、李万泰、王天成、颉明军、王耕晨、薛希武等同志,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研究成果。

文化是一种资源,对于甘谷来说更是一种财富。建设历史文化名县,既是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更应该是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

现将全文一并发出,请诸位同好不吝赐教,让甘谷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牛 

 

一、 杨家将及其事迹传播

杨家将作为历史人物,指的是以杨业、折氏为中心的杨氏一族及其部属,其中包括杨业的父亲杨信,儿子杨延昭七兄弟,孙子杨文广昆仲,裔孙杨宗闵、杨震、杨存中,兄弟杨重勋,侄儿杨光庡,侄孙杨琪、侄曾孙杨畋,部将焦赞、王贵,以及杨延昭的子孙杨贵迁及杨价、杨文等人,这些人均史有实录。其余如孟良、穆桂英等,虽无正史记载,但也绝非子虚乌有,因为这些人就情理可有,就方志多有记载,只所以发生如此现象,依《曲海总目挟要》所言:“特因其事多在边方,中朝不能尽知,民间闻见亦多影响,故不免疑信相参。”

杨信首举义旗,恢复河曲、保德、离石、临县及岢岚、麟州等州县与契丹之手;杨重勋据穷边孤垒,抗御辽国,子杨光庡死于职事;杨畋以国耻国仇,拒为奉辽之使;杨业与契丹争胜三十余年,敌畏如神,为权奸所陷,父子横死沙场;杨延昭雄镇三关,为国长城,志吞契丹而抱恨以终;杨文广转战三边,南灭侬智高,西败复军,守御北门,亦以收复燕云为志;杨宗闵长安抗金,以身殉国;杨震夫妻父子困守危城,宁死不屈;杨存中身经百战,石梁一战,兀术遁走;杨价、杨文父子亲族驰骋两川,捍护西南,为宋殿后。以一个家族代代相承捍土卫国,忠勇若杨氏者,史不多见。

杨家将为国人所传颂,已有近千年历史。纵现中国历史,还很少有人能像杨家将这样,被人们给以如此深情的赞颂和同情。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稍后的戏剧词曲,再到以后的小说传奇,千年以来,一直于里巷志乘,舞台书肆,流传演绎,且愈演愈繁,杨家将故事中的人物,如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杨排风、柴郡主、八姐、九妹和与之相关的焦赞、孟良、寇准、呼延赞、呼延庆等,更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

事实上,关于杨家将的传说,早在他们生前即已流传民间。《欧阳修全集·杨琪墓志》载:“继业……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该墓志志于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时杨文广、杨畋叔侄尚在人世,杨琪才死一年,杨延昭及折太君死三十多年,杨业死亦不过六十五年,这时杨业、杨延昭智勇无敌的事,为“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此前早已流传广泛,妇孺皆知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