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通过市级评审

2011-04-13 来源: 浏览量:

南伐侬智高后,杨文广初隶韩琦,继隶范仲淹从事防御西夏战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六月,宋廷以杨文广有统御之才,且熟知广西形势,即超升四级,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邕二州,以备侬智高。杨文广屯守广西历十余年,以功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至英宗时升任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时,杨文广已成为中央禁军统帅之一。

杨文广任龙神卫四厢指挥使不三年,英宗死,神宗继位,改元熙宁。宋神宗是两宋皇帝中比较振作的一个,在位十八年,以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影响最大。熙宁变法的结果之一,就是对西夏采取攻势作战和这一作战的胜利。这一胜利的起点,就是杨文广略取秦州筚篥,切断西夏王国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

筚篥城在甘谷县城北五十公里的散渡河旁,为今大庄乡杨家城子村一带,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熙宁变法中,宋廷任命大将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作战。合并陕西为两路,一曰永兴军路,治今西安,由韩琦兼领;二曰秦凤路,治今秦州,派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衔任副都总管。秦凤路南起岷山、秦岭,东逾六盘山,其西境与北境因西夏侵逼而缩至定西、秦川一线。此线以外的居民多羌族部落,附宋的称“熟户”,不附的曰“生户”。筚篥地区原住“熟户”被西夏劫掠西迁后,地空数百里。知秦州马仲甫言于其地筑城屯兵,保护耕种,一则可警备西夏,二则可充军实而省粮运。韩琦善其说,枢密使以为不便,韩上书辩析:

汉兴图制匈奴,患其西兼诸羌,故表河列郡,谓之断匈奴右臂。我朝昔取一时之计,弃废兰州,因失断臂之势,故德明、元昊得以吞噬西蕃以至甘、凉、瓜、肃诸郡。至宝元初,终至僭号,一向攻胁秦渭诸蕃。近日夏人复将西市城(今定西)修葺,建为保泰军,只与渭砦(今通谓)一百二十里——去汉界之近如此,前所未有。是以久在西垂谙边事者,皆谓城筚篥则与鸡川(即成纪川,静宁县西北)、古渭通成御外之势,隔绝夏人吞噬秦渭诸蕃及瞎药、木征、青唐诸族之患。小可以北逼榆中,大可以向洮湟。(《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六零卷)

宋神宗可其论,即驰檄杨文广督成其事。时西夏置保泰军于定西后,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闻命,即整兵上道,诈言筚篥堡有泉喷珠,鼓诱士卒日夜急行一百八十里。到达筚篥后,紧急部署,加固营垒,杀敌数千人。此事《宋史》有较为详细记载。

杨文广据筚篥堡后,一边加强城防工事,一边自鸡川砦(即冀川砦,今天水市)筑堡,北抵南谷,此后,古渭东南数百里间皆成“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改筚篥堡为“甘谷堡”。时在熙宁元年(公年1068年)六、七月间。后民间以筚篥堡为筚篥城。筚篥堡于北宋历史之重要,于此可见。民间又以该地曾为杨家将杨文广筑城打仗之地,且该村绝大多数人皆姓杨,传为杨家将后代,故称该村为杨家城子村。

早在杨文广筚篥城之役五十年前,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杨满堂置安远寨,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安远距筚篥堡不足二十公里,杨文广取筚篥,对安远这个两河环抱,西倚山,北靠川的伏羌屏障和战略要地,自然极为重视。这可从安远的另一个名字——柳州城得以佐证。

民间传说这样说,宋时西夏侵扰,宋王深感威胁巨大,便下旨名将杨延昭率十万大军北征。其时杨延昭正驻军西南柳州郡,即今广西柳州市。杨延昭闻命北征,遭西夏军围攻时退至安远,见此地两河环抱,土地平旷,便筑城坚守。驻扎已定,杨延昭问当地人该地叫什么名字,百姓说没有名字,杨延昭想,我过去在柳州做郡守,那里绿柳遍地,山清水秀,到这儿也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茵,干脆,就叫柳州城吧。后来,杨延昭班师回朝,为表敬意,百姓将他曾经穿过的一件战袍埋到城南盈谷山顶,并于山腰平地设牌位以祀,年长日久,人们就把盈谷山称为香台山,把埋有杨延昭战袍的山顶大土堆称为六郎坟。

民间传说不是历史,却是历史最真实的影子,杨延昭享年五十一岁,终其一生,二、三十年间一直和契丹作战,史书未有来安远和西夏作战的记载,亦无屯兵柳州,做柳州郡守的经历。倒是他的儿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清闵叙《粤述》云:“柳州大堂内有一石窟,伏行江底。从对岸马鞍山透穴而出。俗渭杨文广为贼所围,不能渡江,乃穿此穴出兵,反攻贼后。”刘元卿作《奕贤编》,有“杨文广被困于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军”之说。以是观之,将安远寨名柳城者,当为曾驻军柳州的杨文广,非民间传说中的杨延昭。

香台山在安远镇南,隔清溪河与安远镇相对,山顶有大冢,当地人曰“六郎坟”。六郎者,何人也?《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敌惮之,目曰六郎。”《东都事略》杨延昭传云:“虏畏之,呼为六郎。”据此,《烬余录》及明万历间长篇小说《杨家将》称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加之戏剧家的推波助澜,杨延昭便成了深入人心的杨六郎。但杨延昭实非杨业第六子,非但不是老六,按《宋史》载,当为老大。“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延昭有子四人,名传永、德政、文广、充广。文广行三。

既然六郎和兄弟排行无关,那么“六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