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何须羡桃李-----贾起翔(等)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踏遍陇山志在春
我在报刊上看到过不少刘志春发表的关于陇山的山水画,他为我们展现的都是陇山的粗犷与雄浑、高远与苍凉,由此也想到他一定是一位不修边幅、长发披肩、风尘仆仆的旅人,没想到见了面时,却见他衣着整洁简朴、话语不多却很真诚,高大的身躯洋溢着执著,深邃的眸子里透露着睿智,这也许是他曾经当了几十年美术老师的缘故吧。
出生于秦安、工作在张家川的刘志春,今年刚好进入知天命之年。当他于1980年从渭南师范学校毕业,走向讲台时,就已和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他无意中在《少年文史报》上看到了“苗圃”的刊头,于是也画了一幅寄去,没想到竟然被采用了,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从事美术工作的信心。职业和事业是如此完美地合二为一,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他把自己的理论和心得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反过来又把课堂上的启迪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后来他从中学调到县文化馆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创作上。张家川特有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刘志春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先后拜张琮、胡达生为师学习国画,又得到李铎、范有信等大师的指点学习书法,因此无论在书法还是国画方面,刘志春都有不俗的表现。
刘志春没有沉浸在花前月下的低吟浅唱中,也没有沉醉在现代生活的繁华喧嚣中,而是痴情于陇山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为了表达自己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他取艺名为“陇山石”,以示自己也是陇山的一部分。背靠着陇山,生活在陇山,扎根在陇山,陇山给了刘志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刘志春也和陇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眼里,陇山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思想的,都是有灵魂的,都是有感情的。他痴情于陇山,陇山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的画以山水见长,书法以隶草见长,无不有陇山的神韵在其中。他发表在报刊上的书法和美术作品已有500多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诱惑,许多画家不甘于寂寞清贫的生活,便悄然混迹于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中,但刘志春仍然坚守着一方净土,固守着自己精神的家园。他觉得,离开了陇山,自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刘志春因为痴迷于书画,而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但他也因为书画,而得到了许多。他在天水市、秦安县、张家川县举办了四次书画展。他虽然扎根在陇山,但他的名字和作品却走进了《中国书法美术作品选集》、《世界书画名录》、《首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集》等六十部辞书中,作品不仅在全国、省、市级各种大赛中获奖或被收藏,在新加坡、日本、泰国及台湾地区多次展出,他本人还应邀在北京、广西、山东参加了各种大型书画活动。
虽然刘志春有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成员以及“中华炎黄书画艺术名人”、“中国当代百名实力派书画家”等多种殊荣,但刘志春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轻的人,他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促进他在书画艺术之路上前行的动力,也是他继续攀登陇山艺术高峰的精神支柱。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