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寿山:《山海经》上的魅影和西汉水文明之根(图)

2013-03-19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齐寿山上人工种植的林草。

  齐寿山,古名寿丘、嶓冢山、崦嵫山、云台山,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东南六十华里,系秦岭迭山延脉,海拔1951米。山北之水入渭河系藉河流域,山南之水注入白家河汇入白水江,西麓为西汉水之源头,横跨两大水系,是中华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因而盛传着“齐寿山不大不小,压着三江河垴”的民谣。

   1 为什么崦嵫山现在改名成了齐寿山?“崦-嵫”的读音好像更动听些……

  3月13日,我到天水、陇南采访,本以为暂时可以摆脱沙尘给人身心带来的不适,却没有想到它已经侵扰到这里。

  钱家坝、娘娘坝、麻沿、江洛……昔日,从天水到陇南无数次的往返后,我记住了这一个个小小的地名,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多么愉快的行程啊,并且每一次路过,都和它们有着重逢的亲切和喜悦。但这次却有着不同,柳枝上萌动的一点绿意似乎被飞沙啄食干净了,桃树上那些凝结的花蕾,怕是在瑟瑟发抖吧?

  我去的目的地是一座山,它叫齐寿山,但它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名字——崦嵫山。

  在天水市,和考察秦岭轰动文坛的作家王若冰见面时,他多次说到身为陇南人,就应该去崦嵫山去拜山。当时他提到崦嵫山,我很吃惊,这个山名很早之前我就知道。

  曾经在网上,通宵达旦地追一本《山海经密码》的玄幻小说,这本书是作者依据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山海经》写成,再现了上古时代的地理及人文风俗。

  按图索骥,我也买了一本《山海经》翻看。据说我们现在能看到这本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古籍,全拜秦始皇的刹那间的心慈手软,他焚书时,也被《山海经》迷住了,没舍得烧掉。

  回到兰州后,我找见了那本《山海经》,查到里面与崦嵫山有关的文字:“(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毂,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么说的:鸟鼠同穴山向西南三百六十里的地方,叫做崦嵫山。山上多产丹木树,它的叶子很像楮树,果实却大如西瓜,皮是红色的,果肉里是黑色的,吃了这种树的果实,可以治疗瘅病,还可防御火灾。山向阳的南坡多产龟,背阴的北坡多产美玉。苕水发源于喧座山,向西流入大海,水中生长着很多砥砺(磨刀石)。孰湖生活在崦嵫山中,马身鸟翅,人面蛇尾,把人抱起来是它的爱好。山中还生长着一种形体像鸮的鸟,人脸蜼身狗尾,名字就是它嚎叫的声音。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鸟鼠山就在甘肃的渭源,我已经多次去过了,按《山海经》所记载的方位,崦嵫山落脚在天水附近,那完全是有可能的。

  按照王若冰的提示,过了一个叫稍子坡的小山村,拐过一道山梁,在路边,我们看到一个牌坊状的山门,上边有薄一波书写的“轩辕故里齐寿山”的鎏金大字。我向同行的天水学者毛惠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崦嵫山现在改名成了齐寿山?“崦-嵫”的读音似乎更悦耳动听些。

  毛惠民说,齐寿山还有个名字叫寿丘,史载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因为这儿也是唐高祖李渊的祖茔地,所以李氏皇帝取“与天齐寿之意”把崦嵫山的名字改称为齐寿山。我们前面看到的村名“稍子坡”,原称“烧纸坡”,曾经是李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

  穿过山门,上山,已是下午2时,沙尘中的一轮白日,没有堂皇,只有苍凉。周围的群山在沙尘中,隐约只能看到几道折线。

  山间公路沿着山腰向右伸延。也许是不忍看我们一途落寞,山坡之上的大片冬小麦绿油油的煞是喜人,像是一位丹青妙手着意在画板上涂抹出来的色彩让我们眼前一亮。

  再次分路,我们想都没想,就驶向左手方的水泥路面的山路,它周边的植被越来越繁茂,灌木丛里上的绿意星星点点地在视线里跳跃,而在被松柏包裹的山顶,我们看到了一两重屋檐,切合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2 “慧福寺”冷清地矗立在那里。它是古建筑,还是仿古建筑?

  七八分钟后,采访车就驶到了齐寿山山顶,我没有看到奇迹的植物丹木,没有亲近到温润的古玉,自然也没有听到“蜼身狗尾”的怪鸟吓人的叫声。寺坐东朝西,只有一座经历了风雨、褪去了华彩的寺院——“慧福寺”冷清地矗立在那里。我的问题又来了,慧福寺是古建筑,还是仿古建筑?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