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寿山:《山海经》上的魅影和西汉水文明之根(图)

2013-03-19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山绿了,局地的气候也变好了,连带着那附近的居民也常沾光。2005年多雨,然三四月份也一如往常的干旱,老乡们都渴盼着金贵如油的春雨来浇灌庄稼,可连一朵云彩也没有的晴空却往往让他们失望。据说,齐寿山附近曾在三四月间降过一场雨,听人讲那场雨只落在齐寿山环山周围不外出五里的地方,乡民们说这是神灵庇佑,要不怎么仅给齐寿山周围下雨而其它地方不下?但不管真的是神灵庇佑,还是因为植树造林维持了生态平衡才使得风调雨顺,人们除了对齐寿山景色的向往之外,更增加了敬重之情和爱护之心。

  4 齐寿山就是对中华文明史有重大贡献的西汉水文化之根  

  有了如此郁郁葱葱的水源涵养林,作为西汉水发源地的齐寿山更加增加了我们探查的兴趣。短暂的采访时间内,在山间,我们并未发现有流水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一定在某处汇集,扩散,最终奔涌而出,让西汉水最终滋润了天水陇南的诸多山地。此时,我又想到慧福寺的那块题写着“岳镇三江”的木匾。它是不是在诠释西汉水、嘉陵江和汉水在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典籍中,这三条江河“扯不清,理还乱”的亲密关系?

  西汉水,原为长江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西秦岭的仁寿山,流经甘肃东部的天水、礼县,蜿蜒穿贯陇山。后来,西汉水改道,才成为了嘉陵江的源头之一。《甘肃省志》(1998年版)第二十三卷水利志记载:“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是汉江源头,后来由于四川盆地水系溯源侵蚀,切开西汉水与川水的分水岭,将汉江上游的西汉水袭夺为嘉陵江上游。”《辞海》也说:“漾水,古水名。古人说,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

  据史载,今日的汉水与古时的西汉水曾在阳平关相连。六朝时遭地震,东西二汉始隔绝不通。故《汉书》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漾水。《水经》以西汉水上源为漾水。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汉水流域与古时的西汉水本是一脉相承。无论是从地质学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讲,都应该同处一个大的汉水流域范畴。

  西汉水自齐寿山发源后,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天水、礼县、西和三县,最后汇入嘉陵江。干流总长177.2千米。西汉水上游河段沿途容纳了五条常年河和一条季节河,它们既为干流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又是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也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2004年,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甘肃考古所、陕西考古所5家联合考古队又对西汉水上游地段的山山峁峁、沟沟川川进行了考古调查。他们发现西汉水上游的98处遗址包含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其中,仰韶时代文化遗址61处,龙山时代文化遗址51处,周秦时代文化遗址37处,寺洼时代文化遗址25处,常山时代文化遗址18处等。

  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6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夏代。大禹“冢导漾”,疏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其流域内人文文化、地域文化浓厚。先秦从戍边、养马、授封,到壮大、富强、发达,再到迁都、东进、称雄,最后由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第一封建大帝国,西汉水功不可没。因此,将西汉水上游流域称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秦人最后统一全国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成就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更与西汉水密不可分。

  同时,各时代文化竟然交错分布,序列如此完整,内涵如此丰富,让人们更加认识到,齐寿山就是对中华文明史有重大贡献的西汉水文化之根。

(本报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所摄)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