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莲花台:一山一水一古道,秦始皇西巡祭天路
何况此地,也曾有不少君王来此祭祀。尤其兴盛于唐代,这里佛道儒三教并存,唐朝皇帝李纯就敕封其山为“西陇之名山”。莲花台所在的上畤就留有北魏时期的千佛洞,历代的石碑石刻也大量留存。
在我们停留上畤之时,几位当地的老乡扛着面粉,领着蔬菜瓜果也上到山顶。原来,还有两天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了,他们早早进山,与守山的张老一起,准备操持每月十五的祭祀庙会。
那么,为何这里又称为上、下畤?这个“畤”字又是什么概念呢?胡瑞君说,该到揭晓答案的时候了。学者汪受宽曾就“畤”字解释过莲花台的含义。他说:“田,陈也,树谷曰田。”田字就像四个口字组成的广袤的阡陌,和土地耕种有关。“寺”就是人的手足共同侍奉田地,用于田地。设立一个畤作为祭祀的对象,是当时人们为了祈求上天神灵来庇佑人们平安无灾,庄稼丰收。
曾经帝王们祭祀的神圣禁地,后来寻常的百姓也可登顶,延续着千年以来不断的香火。
这条线路要历经千里才能完成,始皇祭天,最终留下了一山一水一古道
秦始皇在莲花台祭天,最为瞩目的地理标志离不开一山一水一古道。
山,是关山。别称陇山,甘肃地区的人们大多习惯叫陇山,因为甘肃的简称就是“陇”,这并不难理解。而关山也成为了陕甘两省的天然划分界限。
水,则是千水,古称汧水。相传,自古汧水流域就是秦人的发源地。而恰恰,汧水源头,就是关山最高峰五台山的南麓。《朱诗》中“吴山出汧水出汭水(汭水流入泾河)”,汧水和当地另一条汭水二水源于一山。我们便不禁大胆假设,是否这条流淌关山的神泉水,会在流经关山之后,汇入了汧水。
那么,秦始皇留下来的,还有一条古道。
秦始皇为了便于在最西的陇山之上祭祀上、下畤,就下令修了今凤翔至陇山“上下畤”的路,称之为“御道”,又在陇山东麓的今华亭县西华镇官寺建了行宫“回中宫”。
而陕西关中到甘肃的古道有很多条,统一来说一个名字的话,学者刘炘的说法最为贴切,那就是“关陇道”。这些关陇古道主要包括回中道、鸡头道、陇坻道和番须道等,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位于华亭的南北走向的回中道,其余东西走向的大多已经没有具体的走向、途经何处的记载。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秦直道目前已审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大遗址保护工程。
而经过华亭的“回中道”,则是联通了秦直道与最西端陇山的道路。
考究历史,“回中”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这样写道:“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短短的只有十九个字,却让学者们从汉代争论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里的“陇西”和“北地”是秦始皇设置的三十六个郡中的其中两个,陇西郡的郡治在狄道,就是我们熟悉的临洮;北地郡的郡治在义渠,就是今天的庆阳宁县西北。
看着史书中记载秦始皇西祭天的路线,再与今天的地图相对照,发现这条线路在今天仍是一条需要历经千里才能完成的,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是抱着怎样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舟车劳顿完成巡视和祭祀。
那么,这条西巡的路线,秦始皇究竟走到哪些地方,有学者推断出:他西出咸阳以后过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接着北上到北地郡的治所义渠。由于向东的道路不通,有大量的沼泽,于是向西过今天的镇原县、平凉西北的安国镇北,接近六盘山的东麓到陇西郡境内。这一段路曾经是秦国多次讨伐义渠的旧道。走到六盘山东麓,才算是走了一半的路程。接下来的路更为艰辛。秦始皇又沿着六盘山的东麓南下,经过今天宁夏隆德县东南部和泾源县境内进入今天华亭县西南部的山寨乡的红崖山。再南下,沿汭河进入到马峡镇的车厂沟,然后向西登陇山的主峰“吴山”。翻山向西进入南侧的汧水河谷,在上畤和下畤祭祀炎黄二帝。然后又折头回到吴山的东侧,至今天华亭县西华镇境内的斩断山走下陇山。接着汇入“秦御道”,即华亭的上关、陇县的火烧寨、温水乡到今天的陇县,再回到咸阳。
走出关山,再一次回到秦始皇雕像时,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中,那千年之前的历史则显得更为厚重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