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乡史话(一)

2012-01-19 来源:天水小江南三阳川的博客 浏览量:

四  承包经营

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后,全部包产到户,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使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在497元上下,贫困下降11%左右,旧貌换新颜。

五  粮食作物

境内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其次有糜子、谷子、荞麦、黄豆、豌豆、扁豆。

六 经济作物

以油菜籽为主,其次有胡麻、蒜苔、芫荽、西红柿、西瓜、辣椒、茄子、白菜、大葱、韭菜、豆芽等,果树有:苹果、桃、杏、李、核桃

七  农业税

2005年,国家减免农业税,中国万世一系的皇粮历史终结,同时发放农业补助,实行新惠农政策。

                             水利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很早以前,根本没有什么水利设施,渭南人民只能靠几条大山沟里的泉水溪流灌溉小面积的田地,随着历史变迁,有个别清关明吏,乡贤士绅,热衷水利事业。

明万历年间1573年修通吴家庄后渠3华里。

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刘耀祖、杨彦秀领导修通渭南后渠长约10华里;

清咸丰3年(1853年)由熊映东杨自雄领导修通渭南中渠约16华里;

民国初年,杨赵村、苏景村民众自发修通前渠,由渭东刘家水磨门引水,长约3华里;

其余岸上大片耕地干旱,靠天吃饭。

民国7-11年马嘴山、杨王村修了一条灌溉渠。

民国24年统计,渭南共有12条互不相连的引渭灌渠,渠下游均为水磨,平时以水磨养渠。

民国33年,当时县府,命令成立水利委员会,由赵仰息、卢顺天负责,修宽伸展中渠,俗称“皇渠”。只是昙花一现。

                        渭惠渠的自流灌溉

解放后,人民政府的水利建设,1952年省水利模范陈兆泉技术指导,渭南“皇渠”由吴家磨进引水,改伸到滴水岩下,至崔家团庄退水全长16公里,可灌溉农田2000亩。

 1959年后,后渠坍塌严重。1964年天水县革委会决定重建贯通渭南全乡川区灌溉,并命名“渭惠渠”,由省财政投资材料用费,三阳区工委组织民工1500人兴建。1966年秋季竣工通水。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