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乡史话(一)

2012-01-19 来源:天水小江南三阳川的博客 浏览量:

                             第二节

1 传统

明代起,境内就有许多传统节日,农民在节日调剂生活,探亲访友,富户大肆操办,贫家尽力为之。解放后,旧俗有所改变。“文革’中传统节日当“四旧”废除,80年代传统节日大都恢复,且有益盛之势。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除夕”开始,正月初三结束,往往延续到正月十五才渐渐停息。贴春联,门神、门钱、福字、接先人、来往拜年,迎喜神,赴宴会,拴秋千。耍狮子、赶旱船、唱大戏,尽情娱乐。街镇、庙会更加热闹。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白天吃元宵,早上挂灯笼、祭奠天爷、烧钱马,人们聚集在街头巷尾,搞各种娱乐活动。

 龙头节:二月二为龙抬头日,或称为青龙节,是日家家炒黄豆、大豆、豌豆吃。原为纪念惩治患龙之说。提示人们节约,并打灰簸箕,将草木灰放在簸箕内,用木棒敲打,并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虼蚤壁虱都抬头,一棒打到灰里头,意在消灭害虫。

清明节:每年在公历4月5日左右,为扫墓祭祖的节日,俗语:“千里路上来坟,春分过后,天天可以上坟扫墓。就是先在坟冢上拍上新土。再别些红白黄色纸钱,未过三年的新坟只在春分日上,只挂白纸。

端阳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古时五月为滋生瘟疫的恶月。又把初五看作最不吉利的日子,故节日活动多有驱邪赶秽用意。清早家家门上插杨柳艾蒿。人们踩青草、“摆露水”喝雄黄酒,耳朵眼摸雄黄酒,除百病,小孩子手脚腕子上绑五色线手款,胸前佩戴香草荷包,吃甜醅、粽子、除此外还送亲友,尤其女婿拜丈人,礼品更丰富,旧时代学生给老师也:追节。

   天赊节,农历六月六为天  节。是日给孩子烙麦蝉馍吃,把存放的东西晒一下。并给未过三年的新坟前泼洒绿豆汤称“泼绿豆汤”。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为乞巧节,传说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喜鹊搭桥渡过银河,夫妻团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日夜,明月东升,院中摆上供桌,献上月饼、水果。‘烧香点烛拜月。当今拜月消失,吃月饼、水果味习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古人有重九登高之习俗。今为老人节。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俗称“鬼节”,是日,凡去世未满三年者,其子女亲属,要送纸制作的棉衣焚烧在坟前。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传说是日,是释迦成佛的日子,人们熬粥、食粥以为纪念。农民还有“试”冰习俗,将大块放在供桌下看冰块冻结的图案,预示庄家丰收。

送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送灶节,是日家庭主妇烙灶饼12个,闰年为13个,献灶糖,献后送灶神上天,并祷告说,上天言好事,回来降吉祥。

2、新定节日

元旦节,妇女节,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

 

第三节             生辰婚葬

1生辰人在降生的一天,为生辰。孩子出生第三天就要去岳父家报喜,其他亲属带上空心馍,鸡蛋、糖果等看望“月婆子”,在产妇的窗外贴红纸条。1月内产妇不出门,娘家十天来穿“毛衫”,满月日设宴“做出月”亲朋拿礼物庆贺,有的还庆贺“百晬”(生下100天),命相不好的要请“干大”,有的甚至请3-4个。从此每年过岁一次,最简单的是全家在一起吃顿好饭。

          祝寿  大人家年逾花甲,儿女开始祝寿,富豪人家,借机铺张,备办酒席,有的每10年大过一次大寿,一般人家吃一顿好饭,无所谓寿亲,乡邻也不理会。

          婚宴  境内婚娶,明清时早已形成繁琐的习俗,民国时城市虽有新风,而农村仍沿用旧习,所谓“六礼告成”,即“问名、问生辰、盘八字、打听双方家庭情况,品行好否等等。定亲、会亲、待媒、请期、迎亲”。一般的要大摆筵席,亲友乡邻贺喜。三天后“回门”,礼仪非常繁琐。

解放后,就简单多了,只要男女双方看上,向乡政府登记“领结婚证”就可结婚,但都不摆宴席。有的实行旅游结婚,男女双方在西安、兰州或其他大城市转几天回来就成了。80年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迎亲不论远近,都要坐高级汽车,烟、酒档次提高,十全席、给工公婆摸花脸,旧习俗少多了。

          丧葬  古来的丧葬礼俗,沿用周礼,“死当隆葬”十分繁琐,富豪人家,停尸后,守灵、成服、念经、行大礼三天,请鼓乐、礼宾司、宴宾客,送葬后第三天早上服三、七七日祭祀至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才结束。一般人家虽不念经行大礼,但其他祭礼不能减少。、

解放后,葬礼简单多了,葬礼程序简化多了,献花圈,致悼词的风气也有了,而旧的习俗还存在不少。

  80年代,少数死亡于外地的因搬尸不便,也实行火葬。由于人们收入增加,境内也有沿用旧俗的。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