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写藏魂——画家王骁勇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浓墨重彩绘人生
——画家管玉
在2005年5月举办的首届全省写意画展和随后举办的全国写意画展中,国画《论道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画中,几位长袍老者隐居于层山迭翠之品茗清谈,题图点明主题:“职高位显,易生贪官;灯红酒绿,恐生怪病。”该画借古喻今,道出了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紧贴时代特色而又别出心裁,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在我省的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它的作者,就是我市著名画家、省美协理事、市美协副主席、市书画院书记、副院长管玉。
少年时代的管玉,父亲曾任天水地区文化馆馆长,身边的同事和好友中有不少人在绘画方面造诣颇深。这为他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别人无法企及的优越条件--从12岁开始,师从画家王克勤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的基本技法,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常常随王老师去农村写生。在学习绘画技法的过程中,他还幸运地得到了当时的许多绘画名家如周嘉福、陈天铀、崔延和等人的悉心指点,加之自己的天分与好学上进,绘画技艺提高很快。1983年,年仅21岁的管玉在武山县文化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参展的76幅作品得到了我市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如今,在画坛辛勤耕耘30余年的管玉可谓是成果丰硕:国画《山川曲》荣获甘肃省首届教师节书画展一等奖,并发表于《甘肃画报》;《祁连层林》入选上海举办的中国新人新作艺术展;《高山仰止》参加吉林美协、书协、电视台举办的北国风光书画邀请展;《山水》获广西第一届“花山杯”书画大奖赛二等奖;《祁连雪》入选当代百人书画展并选刊《当代书画百家》中;《老君山林带》、《水帘洞》入选天水风情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展出;《祁连初雪》获全国“中医杯”书画大奖赛二等奖;《山水》入选“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峨眉积雪》入选第二届全国“峨眉杯”书画大奖赛获佳作奖;《云路漫漫》入选首届国际神农奖书画艺术大展并获金奖;国画《长征路》入选“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甘肃美术作品展”他的国画《陇山新绿》将于8月25日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晋京展”,这是我省自解放以来美术作品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而他的多幅作品被国家、省、市级美术馆收藏,并多次被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于外国友人
作为天水画坛的“大腕”级人物,管玉一直以自幼所受的家训“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来严格要求自己,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心平气和。近几年来,他在绘画创作耗费精力之外,万寿宫(天水书画院)的建成、天水美术馆的创建及资金的争取、促成“金龙杯”全市书画作品展及主编《天水书画报》等工作也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而每当有人慕名求画时,他总是尽量满足。
多年来的不断浸淫,管玉的国画逐渐形成了苍茫、浑穆、清新,高雅的艺术风格,强调构图的饱满、大气,他的画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画作多数表现西北的地域特色,带有北方的厚重之感。管玉说,常常觉得有一种使命感在激励着自己,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一方面,绘画是我的工作,作画是我终其一生所要做好的事,几十年的勤奋笔耕,使我一天不动笔,心里便急得慌;只有写写画画,心里才感到充实。每天我都会扪心自问:你今天浪费时间了吗?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画首先反映的是做人如何即画如其人,画家应该有责任心,追求艺术的同时应远离金钱利益,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只会自毁前途。”在岷县海拔4600米的马牙雪山采风时,多年的糖尿病导致身体虚弱,强烈的高原反应令人难以忍受,本来管玉已在山腰领略了雪山的壮美,但他想,既然已经走到一半了,何不坚持下去,山顶的风光一定美不胜收。他走走停停,用了一个小时硬是走完了最后的一百米,雪山激发了他的灵感,大量上乘的绘画素材留在了他的脑海中,让他一一加以表现。此次采风活动中完成的36幅折页作品,有4幅入选《当代中国山水画百家作品集》。后来谈及这次经历,管玉说:“如果说艺术也有殉道者,那么我愿做天水第一个为绘画艺术而献身的人。”
作为一名专职画家,管玉认为,绘画作品要反映画家自身所处的时代特色,这是画家的职责所在。《论道图》突出“反腐倡廉”的主题,而《陇山新绿》中,则对全国广电系统配合政府大力推进的“村村通”工程做了描绘,用画龙点睛的笔法告诉人们:那个掩映在苍莽林海中的小小电视信号接收器,将给边远山村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周年,管玉和他的同事们最近正忙着收集有关资料,待构思完成后,用手中的画笔,向几十年前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的创造的伟大奇迹致以崇高的敬礼。
酸甜尽在画图中
——画家陶元德
葡萄,这园中佳果,盘中尤物,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画家文人多情的笔墨。在我市就有一位画家,以擅长绘画葡萄而在省内外书画界备受赞誉。他,就是人送美称“陶葡萄”的现任市政协副主席陶元德先生。
他笔下的葡萄晶莹多姿,玲珑剔透,给人以自然逼真的美感和文雅的艺术享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陶元德的艺术成就与他多年苦心诣志的不断求索是分不开的。
在家中喜爱书法、绘画的长辈熏陶下,耳濡目染,陶元德自幼便常常模仿着信笔胡乱涂鸦,小小的心灵中对书画艺术的挚爱与痴迷已经悄然萌发。而这种痴迷伴随了他整个的学生时代。就在他憧憬着能在大学里继续他的书画学习时,高考停止了,他和那个年代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后来,他成为一名政工干部,并一步步凭借自身的勤奋与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
多年来,不论是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还是身处领导岗位,陶元德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对书画艺术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浓厚,他既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画家。
在长年繁忙而琐碎的工作之余,提笔涂抹勾画便成了他最好的休闲方式。习艺时间久了,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觉得不能单纯为冶情养性而练习书画技法,想要在艺术领域中闯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来。但苦于未遇良师指点,使他犹如在暗夜中摸索前行,既没有方向,又走了不少弯路。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1984年,他去四川出差,公事完毕后他专程去西南师范大学拜访了天水籍著名花鸟画家、美术系教授郭克和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国内著名画家苏葆桢二位名家,有幸得到大师的耳提面命,使他茅塞顿开,获益匪浅。郭克、苏葆桢先生均是国内葡萄画名家,他们指点的葡萄绘画技法更使陶元德深受启发,并从原先杂乱的绘画素材中走了出来,专心致力于葡萄的绘画技巧练习。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他的作品《葡萄》、《金瓜》、《秋实》、《花垂明珠滴香露》等曾多次应邀参加省、市及国家级书画展览,并在全国报刊发表优秀作品多幅。国画葡萄《硕果累累》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被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入选收藏;1999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报社、北京九州书画院、书法导报社举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华夏之星’奖”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大展赛中获银奖;1997年和1998年,其作品分别被《喜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中华热土》等大型权威画册作为精品入选。多年的不断浸淫,他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他的葡萄作品风格独特,笔墨韵泽,清新细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笔下的葡萄“圆如珠,润如玉,静如秋月,洁如寒雪,清如朝露,玲珑艳绝,其作品多寓情于形似之间,游心于笔墨之外”(董晴野先生语)。他的作品受到国内书画名家认可,全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先生评价:“全国画葡萄的人很多,但像你这样能画精的人却不多。”2006年,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大为先生在看了他的葡萄之后,欣然与他合绘了一张紫藤,并鼓励他按着自己已有的风格坚持到底。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