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伏羲的历史地位

2010-12-26 来源: 浏览量:

    在西晋,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典籍要数皇甫溢的《帝王世纪》了,记载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唐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可谓唐代的历史典籍了,司马贞说:“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庖牺生于成纪,……”
    在宋代,苏辙的《古史》可谓宋代的历史典籍了,记载道:“太昊庖牺氏,风姓,观天地之象,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画八卦。教民嫁娶,俪皮以为礼。作网罟,以佃以渔。豢养牺牲,服牛乘马,故曰‘伏羲’,亦曰‘包牺氏’。伏羲以木德王天下,故为三皇之首,………”
    明代大历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可谓明代的历史典籍贯,在其《卷一·伏羲氏》说:“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 
    清代大历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可谓清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太昊伏羲氏》里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从上述各朝历代各家历史典籍考证,均是从属于汉代中华族谱大系列记载,太昊伏羲氏的历史地位一直处在“百王先”的历史地位,一直处在“三皇五帝之首”的历史地位。
    历史典籍肯定了太昊伏羲的历史地位,各朝历代的官方,亦把太昊伏羲的陵墓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的陵墓供奉。
    唐代,天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便下诏不许在太昊伏羲陵园放牧牛羊。到了五代,下诏禁止在太昊伏羲陵园打柴、采桑、耕种。
    到了宋代,宋太祖于建隆元年(公元年60年)便设置了守陵户,并下诏三年对太昊伏羲氏祭祀一次,祭祀的等次是太牢大礼。到了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守陵户由一户增加到五户,由三年一祭改为一年春秋两祭(太昊伏羲氏的诞辰相传为正月十六日,卒日相传为七月十九日。)宋太祖又以御书祝祀。从此后,宋朝各代先后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真宗显元年(公元998年)、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元禧元年(公元1017年)、宋徽宗三年(公元1113年)等各代对太昊伏羲陵庙均有修葺与增建。
    到了明代,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伏羲陵首列第一。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祖自制祝文,御驾亲临祭祀太昊伏羲氏。
    洪武八年(公元1378年),派钦差大臣祭祀太昊伏羲氏。
    洪武九年(公元1379年)、诏令增置两户守陵户。
    英宗正大光明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陵庙、廊庑、戟门、厨库、宰牲房等。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知州万宣对太昊伏羲陵庙重加修葺,立后殿、钟楼、鼓楼、斋宿房、铸祭器,又作三清观、居梵修道士。
    成化六年(公元1490年),知州戴昕起弊易坚,庄严帝像,增高钟楼、鼓楼,彩绘殿宇,金碧辉煌。
    成化十二年(1496年),监生郑鄂奏准,重修太昊伏羲陵庙。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监察御史吴悌大修太昊伏羲陵庙。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又复加修葺。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督学副史袁贞吉奏留输帑三千金,又大修太昊伏羲陵园;左右两侧为石碑房,左曰“继天立极”,右曰“开物成雾”。次券门曰道仪门,次曰先天门。其内曰戟门(太极门)。门两侧有钟楼、鼓楼。楼北正殿五间,雕墙黄瓦,称为帝居曰统天殿。后殿规模同前,曰显仁殿。其后砖砌高台上建有飞阁,下为券门,匾曰太始门,阁内藏御祭碑。门内有陵,陵前树碑,阴刻“太昊伏羲之莫”。陵下筑方台,台用砖砌垣,垣南辟三门。左右植蓍草,外植松柏。后殿垣外,左有真武庙。真武庙前有更衣亭五间。左右有厢,前有门。亭西有岳忠武祠。右有三清宫,前有宰牲房,左右有厢房,亦有前门。
    在明代,太昊伏羲陵园历各代增建、修葺,古建筑群已经形成,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到了清代,对太昊伏羲氏的祭祀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十六年(公元1659年)、十七年(公元1660年)三年连续修葺。
    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二十八年(公元1698年)、三十二年(公元1702年)三次进行了重修。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修一次。
    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又重修了一次。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各代,对太昊伏羲陵园大多均有修葺。到了清代,太昊伏羲陵占地已达875亩。不唯如此,从赵宋以来,对太昊伏羲氏的祭祀活动逐次盛隆,各代多次遣官致祭。根据《陈州府志》、《淮阳县志》记载,赵宋以来,对各代遣官祭祖作了一个统计: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