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散记》 作者:杜恭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四、商至战国,氐戎交融

商周期间分布在静宁的考古学文化是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分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前者稍早。静宁处在寺洼文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过渡地带,主要有安国类型,也有一定的寺洼类型因素。

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器大多是夹砂粗陶,胎较粗疏,羼和料多裸露器表;陶色多呈红褐,斑驳不纯;主要器形有罐、鬲、簋、豆等,其中马鞍口双二罐和矮裆扁足鬲最有特征。仁大乡高家沟出土的马鞍口罐为夹砂褐陶,双马鞍形口,束颈溜肩,宽带双耳连接口沿与肩,深腹微鼓而下收,底面刻划“+”字符号,下腹及底部有烟炱。治平乡刘河村出土的双鋬鬲为泥质灰陶,内有羼和料,直口方唇,高领两侧对称半圆状双鋬,三袋足肥硕,分裆较低,足跟宽扁,通体饰竖绳纹。此鬲形体硕大,朴素庄重,是安国类型陶鬲中的佳作。

一般认为,寺洼文化的族属是氐羌系民族。

周文化大概在封秦非子于西郵后进入静宁境内的。阳坡乡周家峡口出土的西周陶器主要是簋、豆、鬲、罐等,均为泥质灰陶,饰绳纹。簋宽沿外撇,束颈深腹,高圈足亦外撇。鬲侈口束颈,乳状袋足,或外侧附扉棱,弧裆或微瘪。豆敞口撇沿,深腹束腰,喇叭形圈足。

春秋战国时期戎人墓葬近年也有发现和认识。1985年仁大乡陈坪村戎人墓出土铜镞、车马器具等80多件。镞呈三翼,锐锋短小。盖弓帽前端如斧形,后端竖銎透抵前端。马衔如两节链条相套,两端扁环外接梯形穿钮。1991—94年八里乡郭罗村戎人墓先后出土铜戈、刀削和车马器具80多件,车辔三形,均有钉孔,形如长筒或束腰圆筒,辔首或收束尖细或圆鼓如半球。当卢中I型形似叶片,透雕羊面,额凸圆管,背有方形桥钮。

静宁的寺洼文化和戎人文化中包含有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李店乡大庄。仁大乡常坪高家沟等寺洼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数件蛇纹鬲,肩及袋足上附加堆贴蛇纹为其特征。八里乡郭罗村戎人墓中啄戈形如啄木鸟首,中鼓竖銎,两侧对称出援,锋端圆弧刃,有鄂尔多斯铜器之特征。李店乡店子村出土的10余件透雕鹿形铜饰片,鹿角呈波浪式与尾相连,具匈奴文化之风格。这些文物是研究当时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草原民族与陇右氐羌、戎狄等族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五、 秦汉一统,社会繁荣

周赧王36年(前279),秦国设陇西郡,静宁基本属陇西郡辖。不久,秦昭王修长城抵御胡人。战国长城从静宁西北部通过。据杨多弼先生调查,这条长城从通渭寺子乡张湾入静宁田堡乡陆湾,过芦湾、四河乡上寨、张河、红寺乡吊岔、张峡、界石铺镇杨渠、陈崖、原安乡高湾、李堡诸村社,出境接西吉县王民的长城遗址。成纪的位置处于从关中抵陇西郡的要道上,其建县与陇西郡的设立大致同时。

汉高祖2年(前205年)在县境中北部设阿阳县,武帝元鼎3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分设天水郡,成纪和阿阳属天水郡辖。丝绸之路开通后,二县成为接通丝绸路东段南北二线的大道必经之地,这一有利条件促使县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成纪县城在治平乡刘河与李店乡王沟,五方河三村接壤处,面积约三十六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深厚,塌陷断面上曾发现五眼秦汉古井,地表散见大量建筑残件。县愽物馆采集的砖瓦标本中有不少瓦当,既有树云纹瓦当,也有“帛美禾大”、“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城外四周坡上秦汉墓葬众多,出土了大量文物。1974、1987年在王沟村清理的四座西汉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铁、漆等类文物500多件,珍品不少。如蟠螭纹青玉璧,小好宽肉,边缘齐整,两面内区饰谷纹,外区刻四组蟠螭纹,工艺之精,纹饰之美,叹为观止。变体云纹漆耳环,木胎,髹红黑漆,口沿内外及耳部以黑漆绘变体云纹和蝉纹,色彩艳丽,纹样神秘,极其珍贵。“司马  ”铜印,以格界限统一,上下平衡,但三格大小不一,处理得当,手法灵活,在汉印中实属不可多得。

阿阳县城位于城川乡靳寺村与咀头村相交处,地表散见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及陶器残片。城外东西台地或山坡均为汉代墓葬区,也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如咀头村汉墓中出土的红陶楼房,右端四阿顶重檐角楼,上层正侧两面窗扉半开;左端悬山顶,正脊微翅而起吻,两坡施瓦棱五道,正面开门窗,门内设灶台。模型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民居的风貌,为研究汉代建筑、生活风格的重要资料。

此外,威戎镇吴家磨、李家村、新华村接壤处也有一座秦汉城址,地表常见板瓦、简瓦、瓦当及陶器残片,可能是秦汉时期的军事堡垒—方城。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