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川(一)
3、 渭河
渭河,俗称“禹河”又曰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经陇西、武山、甘谷等县,穿琥珀、新阳二乡,沿西坪山麓至余家峡入三阳川境内。入境海拔1219米左右,流出天水境的东岔乡牛背村海拔为748.5米上下,平均每公里落差2.6米。据1944年至1990年观测记录,年均秒流量44.3立方米,最大秒流量为4920立方米,枯水期最小流量秘为0.34立方米。流量年均为14亿立方米,最大为30亿立方米。1967年最小为5.26亿立方米,以上均系南河川水文站记录。70年代初期连续天旱,渭河水干,更为历史奇闻,渭河流沙量较大,平均输沙1.5亿吨,最大为3.86吨,最小为0.24吨。
4、 葫芦河
葫芦河,又名陇水,古称瓦亭水,苦水,长流河,由水流河床形状而得名。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经秦安等县从苏家河流入三阳川境内,是石佛乡与中滩、西坪两乡分界线,流至峪口村南汇入渭河,年平均秘流量为14.6立方米,最大流量为每一个秘为3560立方米,70至80年代因天旱缺水曾多次断流,以上数字,系秦安水文站测量记录。含泥沙较多,每年输沙约7000万吨。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因此,渭河与葫芦河是三阳川人的命脉,从古至今一直哺育着三阳儿女,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由落后的古代文化走向先进的现代文明。
5、 三阳川盆
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地域》说:“长山之南,寿山之北通名三阳川”……。
“四山环合聚宝,双水并行流银”。是对三阳川小盆地的描述,该盆地是北道区最大的一块盆地,两河由西坪山南北各自向东而流,一自余家峡,一自郭家寺,汇合于川东,流往南河川。形成三角形。盆地长14公里,宽平均约5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海拔1130米至1200米左右。主要由渭河、葫芦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浇灌方便,是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好地方。
盆地川区,设有渭南、中滩、石佛三乡政府,五个集镇,有66个自然村,住居7.5万村民,占全川总人口的75%,占北道区总人口的14.7%,其中,学校林立,铁道横越,公路成网,渠水交错,绿树成阴,百卉竞艳,瓜果飘香,蔬菜品类繁多,商贾支集,货物畅流,经济繁荣,可比苏杭蜀川。
6、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
天水地处南北方交界处,自然风情与气候具备着南北方各有特点,而三阳川的气候稍偏近北方,亦属于温带或半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春季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平均,气候温度为10℃左右,三伏天最热19℃至32℃左右,冬九天最冷平均为零下8℃至零下2℃左右,无霜期185天,年雨量为400至550毫米,全川气温有三个不同之特点:南山湿润、北山干燥,河谷盆地更加湿润。有句民谣正说明这一点:“天旱收南山,雨涝收北山,久旱不雨收中滩”。由于气候湿润、冷暖适宜、每年家作物两熟。自古少有冰雹灾害,因此,五谷丰登,六畜粉旺,千园献果,万树摇钱,早有“秦域江南,陇右天府”之称,物阜民康。
7、 地质松软,土壤肥沃
三阳川境内的地质地壤大致分为山区与川区两大部分。山区高处,多半是较深厚绵软的黄土层,半山坡就加杂着黑班土,红班土层,然均系立茬土,最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而川区盆地除具有山区土层特点外,河床两岸由于河水历年冲刷淤淀,具有细沙土层.惟南山多为石山,表皮为黄土层,如遇暴雨大作,山洪巨涨,冲下山上石头,在河沟两边形成小面积的石滩地,如崔家石滩,卢家石滩,张家石滩等都是因地质土壤而得名.四山沟壑条条,山泉遍出,俗称“冒水眼”因土质关系大都水味甘美,最适宜于烹茶,做豆腐,如石佛乡裴家沟的山泉,做下的豆腐柔软味美,久烹不烂,片飘锅面,名扬天水、甘谷、秦安等到县,流传着“北道埠、花南埠、石佛镇的好豆腐”的美谈。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