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陇剧的陇右文化内蕴
中国360余种地方戏曲剧种,既受地域文化的决定和制约,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与反映。地方戏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艺”,说的都是地域文化的意蕴所在。地方戏从语音、语势、语调、语汇,到生活习性、人物性格,无一不各自带有强烈而又突出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地方戏充分显示出其地域文化的深刻内蕴。例如,川剧,显示出巴蜀文化的地域内蕴和特色;晋剧和秦腔,显示出山陕文化的地域内蕴和特点;粤剧、雷剧、临剧,显示出岭南文化的地域内蕴;汉剧、楚剧,显示出荆楚文化的地域内蕴;豫剧、宛梆、河南曲剧、怀梆,显示出中州文化的地域内蕴;河北梆子、唐剧、老调梆子,显示出燕赵文化的地域内蕴;吕剧、梆子戏、弦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显示出齐鲁文化的地域内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种地方戏,既是该地区地域文化孕育而成的骄子,同时又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当地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同理,陇剧是土生土长的甘肃地方戏,体现着陇右文化的内蕴,传承着陇右文化的基因,分析陇剧产生以来代表性的作品,无不体现着这种关系。
自1960年陇剧诞生以来,陇剧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的过程。通过40多年的反复实践,艺术上趋于成熟,已能够胜任表现各种较为复杂的题材、形式的剧目内容。纵观陇剧的剧目,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紧密结合地域特点,紧跟时代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从历史看,陇剧的剧目创作始终坚持改编、移植、创作三并举,而且在改编、移植、创作中,剧作家们往往注重创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尤其唱腔上加入了许多新元素。这种求新的精神,使陇剧剧目成为众多剧作中的“这一个”,40年来,陇剧积累了100多个剧目,其中现代戏就有60多个,其中《天下第一鼓》、《陇东娃》、《敦煌魂》、《黄花情》、《官鹅情歌》等引起较大的反响,而在地方戏曲形式与陇右地域文化的结合上,尤以《天下第一鼓》、《陇东娃》、《敦煌魂》、《官鹅情歌》以及《周祖公刘》等最为鲜明。
一、陇右农村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
陇剧《老孟家的婚事》以陇东传统的重男轻女习俗,和养儿才能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旧观念为切入点,表达了农村要发展首先观念得改变的主题。剧中的故事并不复杂,情节也不离奇:无儿的孟来厚夫妇一心要养儿防老,打算过继胞弟来财的儿子,来财也同意,这两厢情愿的事,本似乎没什么矛盾和冲突。但来财心怀叵测,过继儿子是名,独占其兄家产是实,加之来厚妻一气之下身亡,过继儿子的事遭到来厚独生女月月的强烈反对。戏剧的矛盾冲突便由此生发、展开、激化。职中毕业的月月,多次外出参观学习林果生产经营经验,思想解放,见多识广,接受了新思想的她与旧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格格不入。她与青年刘强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相互了解,心心相印,产生了纯真的爱情。月月在揭露叔父不良动机的同时,说服了父亲,改变了父亲的旧观念。父亲也认清了来财“两次三番生诡计,到底打的啥主意”,心悦诚服地道出,刘强“这样的好青年我何不招婿上门。”月月对爱情的执着,对旧观念的反抗,受到“老八路”孟四爷的有力支持,使孟来厚最终把自己的晚年寄托在亲生女儿和未来女婿的身上。这一组组矛盾冲突的化解,与其说表现的是在当今社会中女儿和儿子一样可以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观念,揭示的是一场与旧意识、旧观念的决裂,毋宁说这是新一代女性为自身价值所进行的合理抗争。该剧以陇东农村经济发展为背景,使月月这一代新型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尽展才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就办起了果品开发公司,为改变家乡面貌,率领乡亲脱贫致富。作为女性的孟月月,其人生价值正是在这良好的机遇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升华,完全可以说,《老》剧是一曲女性价值的赞歌。该剧结构严谨,故事完整,全剧四场,开场过继,喜中生悲,即使矛盾激化,揭示于观众;二场重点突出两个青年人的恋爱情结,为招婿与下场中的劝父,矛盾转化,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末场婚事新办,皆大欢喜,情节紧凑,环环人扣,极少拖泥带水,能拉住观众,有较强的观赏性。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