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

2012-04-28 来源: 浏览量:

 麦积山石窟在宋代300年间,开凿新的洞窟甚少,但却对以往被地震、战争和人为破坏的所有残损窟龛和造像重修一新,并用木构建筑形式把所有塌毁的石窟崖阁栈道恢复原状,它的工程量之艰巨和规模之宏大都是令人震惊的。不仅如此,宋代还在麦积山原有的窟龛内增塑和妆修了大批造像,宋代增塑的造像,在吸收各代长处的基础上,向着写实的风格演变。造像特点为脸面瓜子型的椭圆,鼻梁适中,眼皮较厚,眼珠用琉璃球作成,袈裟的衣纹园凸,肌肉处理会合解剖学关系,比例精确,手法变换丰富,在造像神态上,讲求和蔼慈祥、宽容大度,慑人心弦。133窟大佛,他的母亲般的双手酷似优雅端庄的兰花,被处理得极为精妙。43窟的力士,健美有力,肌肉高度。夸张,大有气吞山河之势。165窟的几尊塑像,供养人的神态娇美,可见雕塑的技巧多么精练,线条繁简适度,舒展流畅。

  总之,麦积山石窟艺术1600年的历史,虽然所经历的十二个朝代都有珍品存在至今,但主要的还是以上六个朝代为主线形成的发展高峰,规模和成就也最大,其中尤以北朝的艺术成就最突出而闻名于世。在这六个高潮中,后秦的剽悍雄健;两魏的秀骨清象;北周的珠圆玉润;隋代的丰满夸张;宋代的写实求 变,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求得了艺术生命的永存。麦积山石窟在中国艺术史、宗教史、民俗史、文化史、哲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并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的新生,几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成长同步,先后建立了保管和研究的专门机构,使这座历经一千六百年的石窟真正置于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之中。1976年至1984年,国家又拨专款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维修,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先后接待中外专家、学者及游人二百多万人次,尤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乔石委员会长,朱溶基副总理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麦积山石窟考察、参观、指导工和,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再度辉煌,重放异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市的小陇山林区,这里峰青峦翠,泉溪竞涌,风光十分秀丽宜人。分布于麦积山周围植物园、曲溪森林公园,放马摊森林公园,以及仙人崖、石门山等佛教和道教名胜景点,共同构成了卓著的人文历史为丰富内涵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中国四十四个国家的重点风景名胜当中的一个。在西汉末年,以佛教故事和佛教本身为主要内容的雕塑艺术,在由印度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过程中,选择了庄严秀丽的麦积山作为一方净土,紧密和天水源远流长的古雕塑艺术结合,从公元384年到417年,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战乱频繁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不断营造。终于形成了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巨大的石窟雕塑艺术群落。现有大小窟龛194个,保留雕塑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高142米,比世界著名的埃及胡夫大金宇塔还要高。国为它很像当地农家在夏收时节堆起来的麦垛,因而有史以来它的就被人们叫作麦积山。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我们采访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徐自强同志,他说:“我是第一次来麦积山石窟参观,麦积山石窟洞窟多、内容丰富,雕塑作品极为精美,开窟早,我认为麦积山石窟列为中国的四大石窟是当之无愧的”。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被认为是古丝贯的黄金地段。翻开中国西部版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外连接着众多著名的石窟。从新疆龟兹石窟到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它的中间是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在历史上,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路,沿着这些由石窟构成的宗教驿站走向东方的。

  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84年到417年间的十六国后秦时期。麦积山石窟虽然比敦煌石窟晚二十多年,但却比云岗和龙门石窟早出半个多世纪甚至一百多年。

  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品。无论是雕塑还是壁画,都强烈地体现出一种撼动人心的中国化、民族化、人格化、世俗化的倾向。特别是雕塑,较早形成了中国的民放传统风格,形象含蓄传神,秀丽生动,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余佑仁1943年为麦积山撰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高峰阶段。这就是:后秦时期的创始阶段,北魏辉煌发展阶段,西魏精炼提高阶段,北周的艺术创新高潮期,隋代新发展期和宋代大规模重修期。

  后秦至西秦时,麦积山现了开窟造像和建寺的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的开凿窟龛大多集中在西崖的中下部。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洞窟有74、78、70、71、57、51、165,多数是大中型窟龛,并且在北魏和后世重修重逆过。但大部分都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比如第74,78窟这些高大魁悟的大佛,它们略带着古印度造像的余韵,耳大垂肩,鼻梁隆起,肩宽腰直、双目前视,以超然的神态凝望着前方。袒露着右肩的袈裟紧贴胸臂,但它平行细密的衣纹边同发纹的处理都已经表现出汉民族早期绘画的装饰性。整体来看,这些形象既有当时中国帝王的尊严和伟傲,又具有北方少数民族剽悍的体魄和宽厚的神态。他们禅定的坐势,很像西北人坐炕的生活习俗。

  这三尊大型的原塑菩萨,身高都超过两米,她们以半浮雕形式贴壁而塑,袒身露壁,体态修长,斜披的天衣络腋和羊肠窄裙紧裹形体。这样近乎裸体的造形。显然保留着一点古印度造像的余韵。可是,他们和前面的几身大佛一样,都运用了汉民族传统的雕塑手法,给人更为亲切可爱的感觉。这说明,麦积山建窟初期的造像,从一开始就把外来的佛教艺术加以改造,兼收并蓄,筛选提炼,特别是揉进了许多天水当地和西北地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创造出具有我国北方民族形象特征的麦积山十六国时期雄健浑厚的造像风格。

  这个时期的壁画,多数被后代重修时所覆盖了。但从残留下来的少量原作来看,风格古拙简朴,线条随意自然,完全用墨浅勾出。比如第74窟顶部和背光层露出的这几身习天和供养人。是麦积山现存壁画中最早的飞天形象,在美术考古中极有的价值,再如第165窟左壁上部这些残留的伎乐天人,他们的发式高结束带,完全是当时汉民族的形象和衣着服饰,线条清晰有力,色彩浑厚和谐,是麦积山建窟初期极为重要的壁画珍品,也是罕见的早期中国人物画。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