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大地湾——我或我们的精神现实 (文学作品)

2010-12-28 来源: 浏览量:


  这就是一个侥幸活下来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的经历。这不古怪?不离奇?我到底
猜不透,这个今天如此坦然、如此平静的农村妇女心中到底装下了又还能装下多少生命
的苦水、历史的云雨。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居然活下来的人们,
坦然地平静地面对着过去。就是提及那最惨痛的时刻最不堪回首的情景,她也同样地坦
然而平静。
  “1959年11月到腊月,死的人多。老百姓一想那事就要流泪。饿死老人家的,饿死
婆娘的,日子过得糊里糊涂。把人煮了吃,肉割来煮了吃……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
怕,就想吃,想活。把娃娃、自己的娃娃吃下的,也有;把外面逃到村上的人杀了吃的,
也有。吃下自己娃娃的,浮肿,中毒,不像人样子。有的病死了,也有救下的。吃了娃
娃心里惨的,吃过就后悔了,自己恨自己。在村子里住不下去,没人理他,嫌他脏。”
她依然那么坦然那么平静,“没了粮食吃,吃草叶子、树皮,半个月就不行了。一点东
西不吃,男的三四天就死,女的还能多活三四天……那时候饿死也不知道往外跑。人都
怕事,当时也是相信政策,只想共产党把人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不会把人往死里饿。”
  我只是望着她,不知下一句我接什么。
  《通渭县志》:195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县政府草拟了挽救通渭
严重局面的三张布告,很受群众欢迎。但在后半年八届八中全会以后,被视为“右”倾
思想的产物,未能贯彻执行。
  4月,人口开始外流、死亡。
  是年底,全县粮食实产8,300多万斤,虚报1.8亿斤,征购3,800多万斤(占实产
45.6%);人均口粮20来斤,致使人口大量死亡。但当时的省、地、县委不承认通渭
的实际问题,反而一律认为是“富裕中农和五类分子”在粮食问题上捣鬼。组织“千人
整社团”,在农村普遍召开“千人斗争大会”。“万人斗争大会”,错整了一批干部和
群众,并翻箱倒柜,遍搜粮食,拷打群众,致使人们持续浮肿、外流、死亡,许多地方
出现人相食。
  历史容易失落,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回忆历史。
  “人相食”,当我在县志的这一历史段落终于找到这种字样时,我的头脑中突然涌
出纷纷扬扬的思绪。也许后人会由衷地感谢编纂这部县志、记录这极端特殊的历史事件
的人们。因为,我们已经失落了许多历史,而容易失落的历史在这里终于没有失落。
  我已见过这部县志的主要编纂者张尚质。他说他对娃娃谈起饿死人、人吃人的这一
惨状。娃娃听了只笑笑:“人吃人?狼才吃人,人怎么吃人?”
  娃娃不能信以为真的在张尚质心中却斧劈刀斫一般。当年,他是《甘肃日报》的记
者。灾后他才随省委工作组到通渭放粮,抢救灾民,他写了通渭饥荒死人的内参,而这
篇内参又险些给他扣上右倾分子的帽子。
  他不能不说实话,这是他的家乡,他的家乡啊。他看到了什么?路边、田里,到处
都是死人、死人,遍地白骨无人收。他跑回自己的村子,村子惨不忍睹。他跑进家门,
家中已气绝三人。
  二十年过去了。但这一切他怎么忘记,怎么能忘记!
  在县志的编纂中,他用的只是简略了又简略的笔法。那“千人整社团”、“万人斗
争大会”是怎样的丧心病狂、胡作妄为啊!他们到老百姓家何止翻箱倒柜、掘地挖墙地
搜刮粮食,他们完全变成了一群野兽,把拿不出粮食的妇女,剥光衣服,用绳子扎起阴
毛拉出去游街示众!
  要么整死,要么饿死,只能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有的人被活活捆死、吊死、打死了。
更多的人有粮不敢吃,有野菜不敢挖,有路不敢逃,只能老老实实地饿死。
  “这是今古奇观!今古奇观啊!就是那灭绝人性的恶行,当时的工作组记下了128
种!”张尚质说着说着,抑制不住地悲愤地要喊,站起来喊。
  《通渭县志》:1960年1月8日,县委成立外流人口遣返小组,抽调110名干部分赴
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进行收容遣返及安置工作。
  3月1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逮捕县委第一书记席道隆,书记张峰、陈景虞及有关
负责人17名,其他县委县政府负责人都停职检讨。
  12月,中共西北局在兰州召开会议,研究了“通渭问题”,认为通渭县发生如此严
重的饥荒问题,省、地、县委都有责任。接着中共中央、省委、地委派工作组250人,
医疗队128人,调医药136吨,放回销粮3,300多万斤,救济款330万元,棉布110万市尺,
棉花6万多斤,迅速安排了群众生活,医治因饥饿所致的8万多病人。
  12月25日,县委决定,在全县14个人民公社分别成立儿童福利院,收养无依无靠孤
儿1,200名。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