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秦置,汉因之,属天水郡。故址在今天水甘谷县南。详见前考。
成纪:
汉置,属天水郡。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地区秦安县北之五营、莲花一带地。《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按:汉成纪在今秦安县境,是个富有传说的悠久地区。《帝王世纪》云:庖牺氏生于成纪。又《汉书•文帝纪》云: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春,黄龙见于成纪。上乃下诏议郊祀。《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伏羲乃汉代传造出的人物,是否生于成纪,难以考稽。黄龙见于成纪,乃好事者阿奉汉文帝所作,不为信史。但是,通过美好传说的侧面,可反映出这一地区的历史。从秦安东北五营公社大地湾发掘的半坡型文化来看,本区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先民所居。《甘肃新通志》所云:“成纪故城在县(秦安)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显然,《甘志》将唐代成纪附会于汉时。又如《秦安志》亦云:“自疱牺开辟已为成纪地”。今据《水经注》论之。《水经注》云: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来会(瓦亭水),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皋疱牺所生之处好。汉以属天水郡。依《水经》所言,知成纪县故址位于长离水(瓦离水)的西岸、成纪水的南岸一带地。这里正是汉成纪县故址所在地。故杨守敬云:“此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水经注疏》)。据上而论,《嘉庆重修一统志》所云:“成纪故城在今秦州秦安县北”之说成立的。大地湾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史载的不足。
清水县:
汉置,属天水郡。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地区清水县城之北秦水(后川河)与清水(樊河)交汇点附近的台地上。《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清水县。按:清水县在1953年分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前,为历代所称“秦亭”之地。《元和郡县图志》云:清水县,东南至州(秦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太平寰记宇记》云:清水县,(州)东北一百二十五日,••••••本汉旧县,地属天水郡。《清水县志》云:武帝又置清水县、缔诸道属天水郡。清水居陇山之西,地处要冲,所置县者,是以地势所定。故人口不满万户。《后汉书•公孙述传》云:哀帝(公元前6-1年)时,以父任为郎。后父任为河南都尉,而述补清水长。李贤注云:清水,县名,属天水郡,今秦州县。汉代置县分有两级,一级设县今,次级设县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三百石。据知,清水在汉代乃是一小县。故公孙述为其长,而不够令。其故址,《甘肃通志》认为“在县西四十五里牛头山下,俗称之为西城。”《甘志》说法有误。西城确实存在,其残垣至今尚存,但不是汉城,乃是隗嚣所筑,其规模大于汉清水城。汉城,《水经注》云:东亭川水以西得清水口。水导源东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南流。历细野峡迳清池谷、又迳清水县故城东。••••••又迳清水县故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清水(樊河)古称东亭水,又名桥水,今名牛头河。秦水即今张川县境之后川河,汇入牛头河后南流入渭。据此,清水县故城当在二水汇流点上清水河的北岸,即今北原台地上,也正是古邽县所在地,而今清水城则是汉以后所建,则移至清水的南岸。
陇县:
汉置,属天水郡。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治一带地。《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陇县。按:陇县因陇坂,陇坻而名,处陇山以西之要口。《唐六典》注云:陇坻在秦州清水县。《续汉书•郡国志》云:陇:刺史治。有大板名陇坻。刘昭注引郭仲产《秦州记》云: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瞻顾者,莫不悲思。故歌曰:“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度轩、陇,无蚕桑,八月乃麦,五月乃冻解。陇坻,在今张川县东,又称关山,是古代从陇右入关的要口之一。古代喻陇入关有三道。渭水北有两道。一条是从今平凉翻六盘山沿泾水南下抵长安,称之为北大路。另一条就是从今秦安东北之陇城经张川翻陇山(陇坻)沿汗水南下,至凤翔、宝鸡达长安,历称中大路。陇县就在这条大路的要口上。《水经注》云:秦水西迳降陇县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迳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熊会贞疏“降龙县故城”云:此陇县称降陇,与河水注之狄称降狄道同。前汉陇县属天水郡。后汉属汉阳郡,后废。后魏改置陇城县,属略阳郡。《地形志》陇城县有陇城,即此陇县故城也。在今清水县北。后魏之陇城县则在今秦安县东北一百里。熊氏言旨意有二:一,后魏之陇城县与汉龙县非一地,此说有是;二,此陇县故城早于后魏。不过他末能指出确切地点。据《水经注》记载:陇县故城在秦水西岸是没有问题的。其位置当在水流Φ型口内。秦水即今后川河,在该河流域有两处Φ型,一在张川县治稍西,为自亥、松多合流处;一在其下游。据地势险平,古陇县治当在张川县治似为更妥,因为这里地处交通要道,扼中大路之冲,符合古人凭险设关建城的习惯。
豸原道:秦置,汉因之,属天水郡。故址与前同,未变。详见前考。
上邽:
秦置邽县,汉因之,置上邽县,初属陇西郡,后属天水郡。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市。按:上邽本邽县,因地迁而名。先秦时邽县在今清水县境,而汉代上邽县则在今天水市,即史称秦州治地。邽与上邽名有沿革,地有变迁。汉取“上邽”者,一是以渭水为限,故邽县在清水,远离渭水,移至秦州(今天水市)则在渭水之滨,而渭水这一段是整个水系的上游。二、“上邽”又是与陕西渭南之“下邽”相对而言。古人以西为上,以高为上,以右为上,今天水市处长安之西,地势又高于关中,处陇右,故以“上”为冠。三、诚如本节清水条考,清水乃一小县,随着汉代交通的发展,特别是与四川交通的发展,重心有向南移之势,而天水市正处在川、甘、陕交通的要道上,故上邽县自邽南移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清人吕吴调阳云:“上邽在今宁远(武山)县西南永安镇,邽跬也。”(见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汉书地理志详解》第40页)此说不妥,或另有别据,今不从。《水经注》云:(渭水)又东过上邽县。••••••籍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又东,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籍。籍水又东得毛泉谷水。又东迳上封(邽)城南。又得霰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籍。籍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屈迳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封戎国也。杨守敬疏“上邽城南”云:自汉自元魏皆有此县。各地志不言有移徙,若皆是故城,则当先叙故城而注。叙故城在后(上邽县故城),足见为元魏之故城,但与故城相去不远,故各地志未详言之耳。杨氏之言成立。邽至上邽一迁,上邽南迁凡又一迁。其地:据《水经注》载在赤谷以东。赤谷,即今天水市西南二十余里地的暖和湾一带地。则汉上邽县城当在此以东。《嘉庆重修一统志》云:在州(秦州)西南。《晋略》云:上邽县,今秦州西六十里。《秦州志》云:在州南五十里街子口,故址犹存。《天水县志》云:上邽古城在县(天水市)城东五十里,即今东柯谷。上诸志有西南、西、南、东四说。今据《水经注》,汉上邽县故址当在今藉水(赤谷)以东至入渭(天水县城南)这条30公里长的河谷川地上。又,《史记•周勃世家》所云“攻上邽”之“上邽”,非楚汉时期,系后代史家以当时称呼为称,也正是颜古所解释的“史追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