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晚期第九区地层中出土的残陶祖,这是男性生殖崇拜的物证,说明了人尖最早的性文化崇拜,反映了先民对人祖的纪念和崇敬,这与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婚诞生了人类密切相关。除了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物证外,在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秦安县境内有关纪念伏羲、女娲的祠庙、姓氏和传说相当多,秦州区有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伏羲庙,麦积区有伏羲画卦的卦台山、龙马洞、分心石,甘谷县有风台、风茔,秦安城东侧的凤山上很早就塑有三皇的尊像(今已无存),还有著名的女娲祠,秦安县境内的安伏乡,距离大地湾较近,是一个用“伏”字作姓、作地名非常多,且十分集中的乡镇。据古籍记载,伏、风、宓本是一姓。风姓于今渺然无闻,宓姓也寥寥无几,唯有伏姓尚散居全国各地,而聚居地仍在今秦安县北,安伏乡为最多。如果成纪在静宁,为什么静宁没有发现大地湾遗址?为什么静宁没有伏羲庙、卦台山、女娲祠、风台、风茔和诸多神话传说?为什么千百年来静宁人从来没有大规模地祭祀伏羲女娲?天水的伏羲文化研究如火如荼,为什么静宁的伏羲文化研究那么冷清?为什么“伏”姓人集中在秦安县和天水市,而不是集中在静宁县?面对这些“为什么”,静宁人不觉得缺少点什么吗?四、史界公论其实,“羲皇故里”早有定论:1992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伏羲故里话伏羲》一文中载:“学者们根据《水经注》、《开山图注》、《汉书•郡国志》等史料上关于‘伏羲生成纪’的记载,一致认为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诞生,繁衍和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著名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研究专家、《史记》研究专家、中华伏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在天水师范学院任过教,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的徐日辉教授,对天水地区历代辖县沿革进行过长期、详细的考证,他的结论是:汉成纪故址在今秦安县北之五营、莲花一带!他的研究成果来自浩繁的古代典籍和多次的实地考察,被全国绝大多数伏羲文化研究者接受,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引起轰动!五、“羲皇故里”之争的思考 “羲皇故里”之争其实早已有之:先是甘肃、河南、山东三省争得不可开交,三家都打“文化牌”,结果山东、河南的伏羲文化底蕴都不如天水,先后败下阵来,1992年江泽民来天水视察,亲笔题词“羲皇故里”,才画上句号。静宁人很聪明,他们吸取了山东、河南失败的教训,不打“文化牌”,而是另辟蹊径,把一个地理概念换成行政区划,从探寻古成纪地名入手,试图争取这个文化品牌。针对这种企图,我专门论述了汉成纪县、唐以来成纪县的建制沿革,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还原一个历史的成纪!最后,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我始终认为古成纪不是行政区划,古成纪和汉唐之成纪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不能以汉成纪、唐成纪来衡量。但是无论汉成纪、唐成纪,均在古成纪范围之内。古成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的渭河上游流域都属于古成纪的范围。古成纪虽然区域广大,但核心区域在天水市的秦安县和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网友“大秦”点评:先生您把古成纪区分成地理区划和行政区划两个概念,并且作为地理区划的古成纪在前,作为行政区划的古成纪在后,这样对一些有争议历史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大力支持您的论述观点!!!一民回复:拜读隐于网老师的文章,使我眼前忽然一亮,伏羲文化就是成纪文化,静宁成纪说根本站不住脚,与秦安天水如此丰富的伏羲女娲传承积淀相比,静宁成纪说显得是那样的单薄!!!隐于网回复:感谢大秦先生支持!现在没人敢在文化方面与天水争“羲皇故里”,他们知道自己的伏羲文化底蕴差。而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争,是最容易混淆视听的,因为伏羲是上古人物,其生平不详,且成纪界定不是那么清楚。但他们恰恰忘记了中国古代典籍浩如渊海,只要细心搜寻,能证明成纪在天水(特别是秦安)的证据比比皆是。 感谢陇上一民先生支持!“静宁文化说”确实站不住脚,只要多查古代典籍,就能发现这些证据。幸亏我这一年多专门查阅了天水各县的建制、历史沿革、城郭地理、人物古迹、风土人情、考古发现、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古代典籍,看了300多本书,摘录了5万字的笔记,否则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证据。一民回复:一年的阅读经历,三百多部典籍,五万字的读书笔记,真是让人敬佩。也许冥冥之中,自在前定,您这辛苦学习,就是为了这些学术争鸣而来。不过,从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清楚地看到历史的脉落。有这么一点,古代的阿阳也属于天水,文化上同源同宗。今日面对共同的文化,却要独占鳌头,真是让人有些难过。此学术争鸣,非独为秦安一地耳,更为整个伏羲文化之正本清源;非为天水一地耳,更为整个民族文化之正本清源。 “亭中书”的争辩:“静宁成纪说”成立,那么静宁在汉代既是阿阳县,又是成纪县,在同一时期,一个县竟然有两个官方县名,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看了300多本书,摘录了5万字的笔记,没有看见答案? “隐于网”回复“亭中书”:请耐心读完再说。您所依据的《旧唐书》,因为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连成纪因地震而在秦安、上邽两地反复迁移都只字不提,宋朝已令欧阳修、宋祁等重修了,是为《新唐书》,可见您的依据是多么的不可靠!静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大地湾相比是多么的寒酸!与伏羲女娲传说的联系是多么的疏远!就连您引用《水经注》,也是断章取义,如同您引用我的原话还要故意隐去“如果”二字一样。我已经没有和您辩论的必要了,因为那么多的证据在这里放着,历史公论在这里放着! “羲皇故里”的确定,一要有上古遗址铁证,二要有诸多可信史籍佐证,三要有伏羲文化来印证,四要天下学者公认,仅凭一两个专家考证就盲目指定,有失严谨!静宁汉代古城遗址面积那么小,远远比不上同期秦州、秦安、甘谷县城的规模。诸位想想,几千年来成纪县一直是陇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县城规模必然庞大,静宁汉代古城遗址那么小,这与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成纪古城吗? “亭中书”争辩:难道“小和大“与“存在”还有关系?再请教“静宁成纪说”成立,那么静宁在汉代既是阿阳县,又是成纪县,在同一时期,一个县竟然有两个官方县名,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看了300多本书,摘录了5万字的笔记,没有看见答案吗? “隐于网”回复:你们已经把“古成纪”这一地理概念偷换成“成纪县”这个行政区划,现在又企图把我的原话偷换成另一种概念,看来静宁人偷换概念已经成了情不自禁的习惯。从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心城市因为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历代都大力营建,因此会逐渐扩大,没有中心城市小而附属县城大的道理,这是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再分析一下静宁和秦安的位置:古代静宁和秦安以河为界,静宁因为在河之北,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静宁在汉代叫阿阳、河阳,从古到今的典籍都没有说成纪在阿阳或河阳。我说“如果静宁成纪说成立,那么静宁在汉代既是阿阳县,又是成纪县,在同一时期,一个县竟然有两个官方县名,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谁都能看明白:既然阿阳县是静宁,那么成纪县是哪里?但是您老是揣着明白故意装糊涂,我也没办法,我把这句话改一下,您愿意装就继续装吧。另外,“静宁成纪说”的依据之一是《旧唐书》中有一句“旧治小坑川”,但在《新唐书》中没有了,增加了成纪因地震从上邽、成纪反复迁移的内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旧唐书》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是二十五史中考证最粗糙、质量最低劣的一部,所以宋朝不得不重修。正因为此,其余朝代国史都是一部,唯有唐史有新旧两部。这是我最后一次答复您,所以把想到的解释一并奉上。 “亭中书”最后的再见:“静宁成纪说”成立,那么静宁在汉代既是阿阳县,又是成纪县,在同一时期,一个县竟然有两个官方县名,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上文中为什么删除此段呢?????????!!!!!!!遗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