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先秦文化
《驳“静宁成纪说”》

时间:2011-12-02 15:15:46  来源:  作者:陇上一民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题记:笔者近一周来,将拙文《驳“静宁成纪说”》和新浪网友李雁彬先生的文章《关于汉成纪治问题的探讨》发表华讯论坛,遇到静宁网友“亭中书”和

  附录:

  关于汉成纪治问题的探讨

  李雁彬

  【摘要】《水经注》的记载无法界定汉成纪县的具体位置,因为在历代传抄过程在出现的失佚、残缺、讹漏,使其记载的水系出现错乱,与实际水道并不能相符,所以不能成为确定汉代成纪县治的唯一依据。从“成纪水”条的具体记述结合北魏时的历史地名可知,成纪水应该是今天秦安境内的郭嘉河(汇入显亲河)。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汉成纪在静宁治平说缺乏证据。唐代地理学专家李吉甫、唐初李泰、以及大量的正史资料和典籍都证明汉成纪县治在今天的秦安阳兀川一带。因而传统的汉成纪在秦安县北三十里的说法是准确的。秦安自古以来为“羲里娲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秦安境内显亲河流域及葫芦河中游的叶堡、安伏、郭嘉、以及王铺、魏店、王窑的部分地区为一完整的方言区域,民俗特征都很一致,可以称之为“古成纪文化圈”。

  【关键词】汉成纪;水经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阳兀川

  成纪是见于史册较早的中国历史地名,传说因肇启文明、始画八卦的大圣人、三皇之首伏羲孕十二年而生于兹,故为名。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成纪“以庖羲氏孕十二岁生得名,汉其地建县。”在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设立成纪县之前,成纪这一地名早已存在,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史记》所载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6年),黄龙见成纪。”那么汉代初设的成纪县治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成纪水”又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成纪问题的焦点,也是史学界历来争论的问题。近年来,许多人以清道光《秦安县志》为依据,认定静宁治平为汉成纪县治地,从而将历史上的与成纪有关的人物、事物等一应归于静宁,甚至许多地方将唐开元二十二年之前的成纪都注为今静宁治平。我认为这种结论是草率和极不慎重的。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相关学者专家和同仁们商榷。

  一、《水经注》不能成为确定汉代成纪县治的依据。

  首先,《水经注》所记述的“成纪水”与实际对不上号。我们知道,治平成纪一说始于清道光《秦安县志》依据《水经注》验其水脉而得。那么《水经注》能否做为确定汉成纪县治的唯一依据呢?我们先来看原文:“……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历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伏羲所生处也。汉氏)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东南入瓦亭川,川)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西迳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

  将葫芦河实际的支流与《水经注》所载诸水做一对照,问题就出来了。《水经注》对略阳川等水系介绍得相当详细,每一条小水沟都能准确对上号。略阳川水(清水河)在今天的高沟、刘家台等村汇入葫芦河,由此而上,汇入葫芦河的即是李店河(即今天一些人所说的“成纪水”),在马家店子村附近汇入葫芦河。其间并无一条小水注入。可是在《水经注》中,葫芦河在汇入成纪水之后,“南入瓦亭川,川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流程遥远,期间受渠水、僵人峡在实际上无处归结,落不到实处。显然,将李店河定为成纪水是错误的,对不上号的。同样,在《水经注》中,葫芦河水经显亲峡后,仅有石宕(岩)水、“虾蟆溪水、金黑水、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直到汇入安夷川口水(即今天秦安县南的南小河水)。中间缺失了最大的一条支流—显亲河。根据《水经注》记述的特点,这样一条流经秦、通、伏三县的支流本不该略去不记,可是书中恰恰没有。而在葫芦河汇入略阳川水之前又多出了成纪水或者受渠水。如果我们沿着葫芦河从源头推下推,推到静宁的李店河(所谓的“成纪水”),与其河对应的是方城川水,而并非是成纪水,很显然,《水经注》中的成纪水和受渠水是两条多余的河水。而显亲峡之后又缺失了许多条水道。由此可知,在《水经注》流传抄写、加注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者将本该在后面的书页移前了。在成纪水条的叙述中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表述的牵强,比如:瓦亭水历长历川,“右与成纪水合,……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表述中明显存在着矛盾,瓦亭水在此之前早与成纪水会合了,怎么又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了?很明显为后世注家强硬粘合。

  其次,从“成纪水”条的具体记述结合北魏时的历史地名可知,成纪水应该是今天所说的显亲河。我们查阅史料可知,郦道元(约470—527年)生活的年代,当亭县其实是今天的甘谷县。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分置天水郡和汉阳郡,以原冀县地置当亭县,属天水郡。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中间一百多年为当亭。“成纪水”条中,(成纪水)源导西北当亭川,其实指的就是今天的甘谷县境,而李店河却发源于今天的会宁县境内,因而这里的李店河显然不是成纪水。而今天的显亲河的的上游郭嘉河恰好则发源于今甘谷县的大庄乡境内。由此可证《水经注》中的“成纪水”本来就是显亲河,在版本流传的过程中和后世注校中将本属于后面的内容移前了,成纪水本应属显亲峡之后。

  第三,再来看《水经注》的版本问题,在王国维《水经注校》的前言中提到,“但是,这样一部价值很大的典籍,在雕版印刷问世前的五百年间,它的流传完全依靠传抄,因而出现了很多残缺讹漏。这些错误,大体是:(一)经文与注文之间的错误,即有的地方将经文讹错为注文,或者将注文讹错为经文;(二)经文、注文与水系之间也有错乱,即原系于甲水名下的经文或注文错乱到乙水下去了;(三)在不同抄本、刊本传刻中间,有错行、错页、错段,至于文字上的衍夺讹错,则为数更多。”就是在这样一部残缺讹漏的的版本基础上,后世注家,各执一见,对其进行完善,到王国维时终成了善本。但是这个善本还有没有错误?与实际的水系一比较,问题是明摆着的,不可回避的。可是研究成纪问题的人对此却避而不谈,而是以《水经注》来定论学术界存在的重大历史地理问题,而且所定位置与《水经注》所记并不相符,所以是极不可靠的。

  二、专家所提出的证据无法证明的汉成纪在静宁治平。

  有史以来,除道光《秦安县志》外,静宁治平并无成纪的说法,史籍记载为宋金之城。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载:“治平城,州南八十里,宋治平砦,因名。吴璘尝遣王中正收金人于此。金升为治平县,属德顺州。元废。”佐证治平说的另一依据即是有关学者所说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谓的考古成果,“历年出土过板瓦、瓦当等秦汉文物,确认古城即是汉成纪故址”,还有说发现了几个秦半两钱,等等。众所周知,近年来全国各地发掘出来的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物无以计数,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同类的东西出土,以这种所谓的物证来证明汉成纪治地我是不敢恭维的,在秦安的阳兀川田地里同样的东西比比皆是。纵使治平其地有过先秦及汉代的城址,也不能证明此地就是成纪城。据我所知,在静宁治平本地,人们以口相传,其地为勇士城。查阅《汉书·地理志》可知,汉武帝元鼎二年所置县中,勇士与成纪同时为县,属天水郡所辖。其地所遗瓦片、城址等为勇士城也未尝不可。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