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确指出了静宁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阿阳县。”《汉书•高后纪》云:“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颜师古注云:“阿阳,天水之县也。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实地处陇水之西北,故谓之河阳。”《通典》云:“在陇城县北,汉属天水郡,又有河阳之说。”《舆地广记》云:“阿阳县在故城县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云:“阿阳,西汉县,属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凉靠静宁州南”。《太平寰宇记》陇城县条云:“河阳县故城,汉置县。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水经注》云:“瓦亭水源出静宁大陇山,并有二支,一支即陇水,亦出大陇山。二水在丽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会入鹿角口,合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迳阿阳县故城东,入葫芦河注于渭。阿阳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见阿阳即静宁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汉书地理志》,汉天水郡下辖成纪、阿阳等十六县,阿阳县和成纪县是并存的,既然阿阳县是静宁,那么成纪县又是哪里?
这里有四句很重要的话:《舆地广记》云:“阿阳县在故城县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云:“阿阳,西汉县,属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凉靠静宁州南”。《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秦安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纪县遗址,阿阳县(今静宁县)位于成纪故城的西北方!(二)唐以来的成纪县《新唐书•地理志》云:“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迁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复徙治成纪。”据此可知,成纪实为秦州州治,但地有迁徙,曾从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书》将其列为首县。(注:《旧唐书》成于后晋,因其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宋朝令欧阳修、宋祁等重修,是为《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东南至州一百里。••••••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通鉴地理通释》云:“城在今(秦安)县北三十里。”《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据上四书,知成纪故城为今秦安县之北。依《元和志》,其故址当为今秦安县西北部郭家镇一带,该地东南至州百里,距瓦亭水(今葫芦河)十五里,方位相符,当是此地。五代十国以来,本区由于地处陇右要冲,其西部为吐蕃所有,东部先后为岐、后唐、后晋、后周、前蜀、后蜀所有。现分国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贞据凤翔,因护送唐僖宗入蜀有功,为凤翔节度使,后称岐王。时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成纪、清水、长道三县地。州治为成纪,即今秦安县西北之郭家镇。②后唐:据有秦州东南部,州治为成纪。原有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地,后增置天水、陇城二县。《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陇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上从之。”③后晋: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本区长道、清水、成纪、陇城、天水五县地,州治为成纪。④前蜀、后蜀:据有秦州东南部,有秦州之成纪、天水、陇城、长道、清水;凤州之两当、河池,计二州七县。秦州治为成纪。北宋时期,本区隶属秦凤路。地有秦州之成纪、陇城、清水、天水;凤州之河池、两当;巩州之宁远、永宁;岷州之长道,计四州九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南宋时期,渭水以北为金据,渭水以南为宋所有。金设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纪、冶坊、清水、陇城、秦安五县。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元代本区隶属陕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纪、清水、秦安;巩昌府之鄣、宁远、伏羌;徽州、两当;西和州,计一府三州七县。元时成纪为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元史•地理志》载:“秦州有成纪县。”元末撤成纪,并入秦州府,成纪县从此消失。综上所述,汉成纪指的是秦安县,而唐朝以后的成纪指的是天水市!有这么多的古籍、这么多的线索,不去仔细查找,却根据个别专家的片面之词,也不考虑其观点是否是一家之言,就妄言“静宁成纪论”,岂不谬哉!三、成纪与伏羲文化中国的上古文明是以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的文明。因之,成熟农业的出现,应当是确立中国古文明的首要条件。2010年4月《科学通报》发表的“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论文指出:“第5层炭屑的AMS14C测年结果接近于距今8000年,与此前报道的大地湾一期的测年结果基本一致。炭化黍遗存和狗的骨胳同位素显示,黍可能在此时已被驯化……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黍或粟遗存大量出现,说明植物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经济日渐成为人类经常生活中的主体……人骨和动物骨胳同同位素研究表明,大量的农作物和少量驯养动物是人类食谱的主要内容,从侧面说明农作物产量可能大大增加,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已经基本建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成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会相应创造出完美的上古文化。该论文还指出:大地湾的先民在从先进采集狩猎、早期农作物裁培,到成熟农业出现,历时50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大地湾先民的生产与生活工具由细石器制品发展到陶器与彩陶器物,大地湾一期陶纺锤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毛或麻的粗纺织物;陶埙、陶鼓和彩陶绘画器物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丰富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娱乐活动;陶制的计量器物的出现,说明数与数学已经在先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应用。 8000年前在古成纪地域诞生了伏羲。伏羲的伟大在于他总结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以刻划(画)符号组成示意文字,并以刻画的图与形,取代了实物记事,引导先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伏羲与他所建立的伏羲氏部落的历代先贤们,在继承实物记事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先天易学”为核心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是8000年前在大地湾已经出现的成熟的农业经济。这就是大地湾一期文化与伏羲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相重合的历史必然,这是中华大地上现已发掘出的7000多个新石器遗址中的唯一!而静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本没有出土这么多的文化遗存,而且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很难联系起来。 8000年前,伏羲运用最早的农业文明成果,创始“易与天地准”的伏羲文化。之后,伏羲和伏羲氏部落的族人,从古成纪出发,沿渭河、黄河东进,历经千百年的艰辛跋涉到达黄淮平原,把已经成熟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以文化魅力与天下的大多数部落相融合,以“龙师”命名的方式组成多个部落联盟。散布于中华大地的多元文明渐次归于伏羲文化,大家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就此形成。伏羲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呢?引用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段话说明:“中华文化的传统里一直推重《易经》这部经典著作,而《易经》主要是讲阴阳相合而成统一的太极,太极就是我们近世所说的宇宙。二合为一是个基本公式,‘天人合一’就是这个宇宙观的一种说法。中华文化总的来说是反对分立而主张统一的,大一统的概念就是这‘天人合一’的一种表述,我们一向反对‘天人对立’,反对无止境地用功利主义态度,片面地改造自然来适应人的需要,而主张人尽可能地适应自然”。伏羲始创“先天易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朴素辨证思维,是传承了8000年之久的东方哲学的根源,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基因。《甘肃新通志》中也有“开天明道帝庖羲实作之首帝,诞于成纪,成纪今秦安也”的记述。成纪是甘肃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它远远早于成纪县。它最早是以一个与伏羲出生地紧密相关的古地名出现的,因此,一般文献通称秦安县为古成纪或“羲皇故里”。在伏羲故里的大地湾发掘出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大量史前的出土文物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遁甲开山图》以“大庭氏”为伏羲名号的开始,这个称谓说明伏羲氏以建筑大房子为特征。大地湾遗址中的F901房址面积高达420平方米,这种超大房子在全国古遗址中则是绝无仅有,因此传说中的大庭氏无疑就是伏羲氏。从大地湾出土的糜子、油菜子的碳测年代和出土的猪、狗、羊、等兽及蚌壳、蚌珠等装饰品来看说明早在7800年前,伏羲氏族就已在清水河流域(古名略阳川)定居下来,除从事很原始的农耕生活外,还从事渔猎和饲养业。这与伏羲时代人们“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牲以充庖厨”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