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先秦文化
《驳“静宁成纪说”》

时间:2011-12-02 15:15:46  来源:  作者:陇上一民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题记:笔者近一周来,将拙文《驳“静宁成纪说”》和新浪网友李雁彬先生的文章《关于汉成纪治问题的探讨》发表华讯论坛,遇到静宁网友“亭中书”和

  网友“大秦”对这一问题的回复: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编织、雕刻等。在经济生活方面,除继续从事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的采集、狩猎、捕鱼等活动之外,还发明了生产性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当时的社会组织由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进而发展为父系氏族公社,未期则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其时间跨度在距今约一万年前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在不同的地区,其孕育产生的时间、发展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 神话传说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应该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时期,也就是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期的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氏族首领。正是由于她的贡献太突出,在氏族的繁衍迁徙,发展壮大,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交往融合过程中,她逐步被演变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这样一来,“女娲”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先指称一个具体的人,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氏族,进而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女娲文化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前后的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由打制发展到磨制)和发明了陶器(灰陶)。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根。他和女娲一样,也是由原先指称一个具体的领袖人物,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进而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他代表整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阶段。当时社会组织已完全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其主要标志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的运用和彩陶的发明。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埚是兄妹,且兄妹成婚而繁衍了人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女娲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母系氏族首领,而伏羲是距今约一万年后的父系氏族首领。女娲代表的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前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繁荣阶段;而伏羲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女娲在前而伏羲在后。女娲文化是开启伏羲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伏羲文化是对女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她们之间不是兄妹夫妻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伏羲文化是在女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先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后有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视人情,创制八卦,肇启文明。前者反映出了人类由猿人、古人,进化发展为新人,石器制作技术显著进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真实历史状况。后者反出了人类由野蛮愚昧初步进入了文明开化的真实历史状况。有关文献记载,女娲、伏羲均出生于甘肃天水。这可从距今约三万八千年的武山人和距今七千八百年的大地湾遗址,以及散布于天水各处的如西山坪、师赵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成果所充分证明。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上至距今七千八百年(近说八千二百年)。在此之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也就是女娲文化时期,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下至距今四千八百年时突然中断,其原因在考古学界至今还没有定论,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在同一类型的众多仰韶文化遗址中,大地湾遗址下层中出土的彩陶,其造型手法古拙,制作年代最早,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由此完全可以证实,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伏羲文化(考古学界称为仰韶文化),天水是她的发祥地,是她的故乡。羲皇故里、举世公认。人祖文宗,人人敬仰。” 网友“大秦”的回复:上述中的“天水”当然应包括其周边地区,实质上是指整个陇右地区,或者说指作为地理区划的古成纪,而不是作为行政区划的什么汉成纪、唐成纪。作为具体的领袖人物的“伏羲”,他出生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没有文字记载,都是神话传说,现在能考证出他的出生地究竟是秦州还是秦安或者静宁???唯有大地湾遗址是铁证,它能证明伏羲文化的源头就在陇右,亦即地理区划的古成纪!!!这里当然包括秦州、秦安、静宁都在其内。伏羲不是静宁人!!!伏羲不是秦安人!!!伏羲不是秦州人!!!伏羲他是古成纪人!!!这个古成纪不是作为行政区划的汉成纪、唐成纪!!!一民呼应“大秦”老师:唯有大地湾遗址是铁证,它能证明伏羲文化的源头就在陇右,亦即地理区划的古成纪!!!大秦老师这几句话高屋建瓴,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中体现出大气魄!!一民对这一问题的回复:非常感谢亭中书提供如此详实的资料,不知道再有没有,如果有的话,还请不吝赐教。我一直期盼的就是这样的学术上的交锋,而不是简单的斥责对方可笑之类的言辞。成纪文化即是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一路从大地湾到葫芦河,到渭河,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创新与贡献,不知道,亭中书老师去过大地湾没有?如果没有,我建议您有机会去参观一下,如果你能真正感受到大地湾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这样一个遗址,产生了伏羲女娲两位上古圣王,你就会觉得,你们治平乡,甚至静宁县在文化上应该归属于这个中心。当然,清水河流入葫芦河时,正好,或者说,幸运地流过了静宁的地域,或者,以前属于成纪的范围今日被平凉地区所划分,这样,圣人在你们那里留下了一点痕迹,这一点痕迹,其实,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秦安天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然而,你们那边人,在文化上却并没有思归之心,反而自立门户,自成一体,通过,所谓的研究,挤兑秦安在成纪文化中的分量,妄自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是不是有些太不厚道?至于《水经注》,其实,你所引用的资料,与我所看到还是有些不同,比如,“:“……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历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伏羲所生处也。汉氏)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东南入瓦亭川,川)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西迳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 这里面,有一条水叫做“左会方城川”,什么意思?瓦亭水向南流的过程中,与东边的方成川相会,当然,这个方成川既是一道川,也是一道水,这第一条水就无法定位。但是,在你的引用中,这条水怎么突然就消失了?这说明,水经注并不能成为十分确切的资料。同时,您有这样一段引文:“唐初李贤《后汉书•隗嚣传》注云:“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西北。”陇城,即汉略阳道,隋改名陇城,地点在今秦安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陇城镇。”从这一段引文,可以看出,李贤说,成纪县故城在秦州陇城西北,如果说,治平乡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成纪的话,那么,至少在唐初时,已经不在治平,或者,不在故城所在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也不在秦安叶堡的敬亲川,因为,敬亲川成纪才是唐玄宗二十二年迁来的。简单来说,在李贤所在的年代,成纪至少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成纪故城,一个是成纪当时所处之地,因为,在当时,成纪的具体位置,大家都知道,没有很必要直接说明。因此,借助李贤的资料,我们首先推翻了,成纪故城存在的历史长达八百年这一错误的说法,当然,成纪故城在哪里?静宁人说在治平,我觉得还需要要进一步考证。但总之,从李贤的资料看,历史上的成纪至少迁移过三次,至少有四个地方,成纪故城——唐初李贤时的成纪城——敬亲川——上邽(今天水秦州)。从以上论述中,我们无法得知成纪故城到唐初李贤时的成纪城之间到底是什么时候转移的,历史还是留下了许多遗址,我觉得王莾改制的最有可能。当然,这一猜想,还要进一步认证,如果此说不假,那么,成纪故城从西汉武帝到王莽改制大大约也就百年时间,如果治平成纪的治所成立,那么,最有可能的是,武帝时代之成纪,在王莽时就变成了阿阳县。当然,对于汉治成纪的具体定位,还是不得而知,因此,历史如同迷雾还需进一步的历史资料与历史实物的证实,对于秦安和静宁一样,都需要进一步证明。而亭中书老师在上面几楼中提到的所谓的静宁丰富的出土文物,秦安都有,而且更丰富。因此,这也不能算是一个什么稀罕的东西。更不能证明治平就是成纪。 再者,古人所生存的地域为什么会选择大地湾,据地理学家考证,以四五千年前的大地湾及其清水河流域和葫芦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适宜人居。而几千年来,气候大变,当然,这几千年来,除了近两百年来人类活动的原因,地球气候变化很大,但是,基本上在天水地区还是保持了稳定。大家可以会发现,以麦积区小陇上为一条线,南北的气候迥然不同,以清水河流域为一条线南北的气候也差异很大,因此,伏羲文化为什么是从清水河到葫芦河到渭河的发展路径,而没有北上,或者西去,原因很简单,古人也灵得很,他们要选择更好的宜居环境。虽然清水河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为古人提供充足的食物,但是,当氏族壮大的时候,人口增多的时候,他们分出的人口,选择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个选择,一方面什么地方好,就去什么地方;另一方面,顺流而下比较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而葫芦河中下游、渭河流域正好都能满足这两点。因此,至少,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秦安在古代人口可能更多,人口一多,当然,有英雄脱颖而出。而静宁相比秦安来说,可能更干旱,于古人的生活更不利。六,网友“大秦”继续发表观点秦安、秦州、三秦,这是一个在文化上有着连贯性、一气呵成的文化链。秉承上古,是为成纪,秉承强秦,是为秦安。这是我们通过研究很容易得出的结论。秦安与秦州在文化上有着无可置疑的紧密联系,这个联系,既是伏羲女娲文化,又是秦早期文化。因此,秦安——天水这一地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文明之源之光!!!一民回复:秦安、秦州、三秦,这是一个在文化上有着连贯性、一气呵成的文化链。秉承上古,是为成纪,秉承强秦,是为秦安。这是我们通过研究很容易得出的结论。秦安与秦州在文化上有着无可置疑的紧密联系,这个联系,既是伏羲女娲文化,又是秦早期文化。因此,秦安——天水这一地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文明之源之光!!! “隐于网”总结:大秦先生和陇上一民先生针对“静宁成纪说”的依据进行了逐条阐释和批驳,使得“静宁成纪说”的每条证据都失去公信力,我想作为一个有科学精神的研究者,应该有所认识。至于王知三等专家之论,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静宁人,难逃王婆卖瓜之嫌。“羲皇故里”的确定,一要有上古遗址铁证,二要有诸多可信史籍佐证,三要有伏羲文化来印证,四要天下学者公认,仅凭一两个专家考证就盲目指定,有失严谨。静宁汉代古城遗址面积那么小,远远比不上同期秦州、秦安、甘谷县城的规模。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